第九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一、生活概述生活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生活”的几种分类二、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的。
继之,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相应的概念。
虽然提法不同,但含有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三、学生生活(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及社会变化生活1.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是孩子的第一生活世界,其中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
家庭生活对孩子也有负面影响:过分重视使孩子承受着期望的重压;溺爱易造成孩子的任性;破裂家庭会导致孩子个性的畸形发展;家长缺乏教育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家庭生活气氛不好、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使用对孩子影响不良的言行等对孩子发展也有负面影响。
2. 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一种规范的生活。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最大差别就是强制性: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区分;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
3. 同辈群体生活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以及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对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与学校。
同辈群体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反向的、消极的影响。
4. 社会文化生活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表现出广泛、灵活、多元的特征。
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
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拓宽知识面,扩大交往的空间和活动范围,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文化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电影院、书店、图书馆等能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而游戏机房、卡拉OK厅、歌舞厅、网吧等则容易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现实生活是每天面对的真实的人和具体的事;虚拟生活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生活。
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具有随时随地的便捷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获取信息、了解世界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络的互动性满足了青少年交流的需要。
网络的消极影响:整天沉溺于网络,面对冰冷的屏幕,人们的思维和情感都会受到限制;只有输出而没有反馈的单向交流,使人变得僵化淡漠;网络里虚拟的情感生活永远代替不了现实生活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使人们的交往变得恣意和纵情,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可能会在虚拟生活中得到释放。
(三)日常生活与制度化生活1.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生活的一个基础领域。
“重复性”的特征:对日常生活而言,人们的态度仅仅是接受生活就是如此的事实,而不去探究“为什么”。
“整体性”的特征:由于日常生活涉及人们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天然融于一体,人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包括学校生活,也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2. 制度化生活制度化生活是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规范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指的是学校生活。
学校是按照成人的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在学校里,儿童学会了功利地做事,学会了服从权威,学会了言行不一,也学会了世故和圆滑。
学生的学校生活正与日常生活之间出现日益巨大的鸿沟,导致学生的各种生活适应问题,进而演化为各种心理障碍、失范行为以及对参与社会生活准备的不足。
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规范一、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一方面,学生直接面对着三重社会生活环境,而它们之间又各有一套价值、规范、期待、行为方式,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何协调与适应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常常会与学校生活中所经历的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对立,这就使学生的心灵成长与自我发展面对各种适应的困难。
学生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存在良好的适应与不良的适应两大类型。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校园暴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在不良的大众传媒中,淫秽物品的失控对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影响非常严重,通过大众传媒广为流传的荒诞离奇、低级下流的武侠、侦探、风流故事,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据英国一位教授所作的统计,互联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牛津大学1995年下半年的调查表明,该校学生使用互联网看黄色录像的时间多于利用网络进行学术讨论的时间。
我国某少管所的调查,在性犯罪青少年中有72.7%的人接触过淫秽书刊和录像。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当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大连市工读学校在校生中,侵财犯罪者高达98.9%,侵财的主要方式有盗窃、抢劫甚至暴力抢劫。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1. 吸食毒品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目前,在我国的吸毒人群中,85%的人在17—35岁,其中82%的人是在对毒品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
2. 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据报道,超过1/3的美国青少年在进行实时通话和访问社交网站时,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那些电子恶霸往往是他们的同学。
3. 不良“短信”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某中学所作的一份调查表明,学生发送接收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1. 社会规范失控2. 文化的商品化3. 城市化的影响4. 价值观多元化5. 人口流动问题(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1.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2.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3. 个别教师素质差4.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核心家庭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的监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使不少青少年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之中。
破裂家庭越来越多。
这些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在家难以得到温暖,很容易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到一起,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一)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但“心理缺陷者”却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造成的。
“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需要以挫折的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是否有关。
(二)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主要有:萨塞兰德提出的“差异交往说”;雷克里斯提出的“控制缺乏说”;以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失范说”;以社会学家默顿为代表的“手段—目标说”;以社会学家科恩为代表的“亚文化群理论”。
“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
这一模式主要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的“标签论”为代表。
韦伯提出的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有助于走出仅依据某一“失范理论”解释的有限性的困境。
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一、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学生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会随年龄和年级水平而下降,而且这种下降是持续性的。
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影响。
在任何一个年级水平,女生对学校的态度都较男生积极。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态度成正相关,家长的保守态度也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关系密切。
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其对学校的态度关系密切。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学校特征可以包含多种变量,例如:学校的开放性与否、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学校规模、学校的社会声誉等。
多数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开放性学校中,学生对学校态度的积极性比传统而且封闭的学校高。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一)重要他人的概念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与特征。
以“重要他人”为依据,可以把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区分为两种水平:重要他人及参照群体组成的“主导性影响因素”;非重要他人与其他因素组成的“一般性影响因素”。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一般是依据“家长—教师—同伴—个体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逐渐变化的。
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还因其社会属性而异: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社会地位等社会属性的差异都可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同与选择不同的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往往会有层面差异,即学生可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重要他人,他们分别对应着学生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或学生社会需要的不同方面。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一)学习压力的含义学习压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学习压力状态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1)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即压力源),如考试压力、作业压力、课业负担等;(2)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即压力体验),包括焦虑、紧张、挫折、强烈的情绪体验等;(3)个体的反应(即压力反应),如躯体反应、各种行为反应。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小学生在学校中最怕的事情表(单位:%)资料来源:马和民等.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这个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亦明显体验着其他压力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