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摘要】《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4-02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理论严谨,其方精当灵验,其
用药鬼斧神工,精妙之处,深为历代医学家所传颂。
后世潜心于《伤寒论》之学者,其成为中医界大家者,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他们精研方证,穷其理致,
用药精准,匠心独运,逐步扩大了经方的主治范围,令伤寒之学代有发挥,而成
为指导临证治疗之门径。
在学习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运用,更感仲师用药方法之精心巧妙,使我
有了运笔之感,浅谈几点对经方的体会,以探求“医圣”的用药法度。
一桂枝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
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
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
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
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
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
内有调卫之力。
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
二药相合,一
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
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
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
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缓;
2、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
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
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
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
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
6、脉管炎;
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脉小弱者。
二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
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
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而不
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
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
”
【组成】
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灸,半夏二合半洗、黄芩一
两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
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随
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
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
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柴胡桂枝汤顾名思义,是由小柴胡汤及桂枝汤的合方。
但为何不称桂枝柴胡
汤呢?在《伤寒论》中说明得很详细。
本方在《阳明病篇》及《少阳病篇》各出
现一次。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提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
与柴朗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又《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最重要的是下面这段文字:“……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
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也。
”这就是仲景先生的神妙。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
之。
【组成】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
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
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证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
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
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
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
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
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所以,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
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渡舟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
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
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
响胃腑之故。
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
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
”然就笔者随诊所
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
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
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