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1、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2、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3、品读鉴赏•感悟4、重读积累【教学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诗文导入(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些哲理,他的观点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二、作者简介1.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

2.政治家的诗政治家的文: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上人书•王安石》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雄建峭拔,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三、涵咏诵读1、教师播放视频朗诵(学生跟读,学生可以默读或出声读;划出在字音上你有疑问的词语,给长句断句读。

)2、正字音,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古音异读),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四、研习课文边读边思: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叙议如何一一对应?明确:褒禅山华山洞将作者阐明道理的句子画上横线。

①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教学顺序第一部分:质疑探究•合作解疑①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研习第二段(1)由学生自由诵读第二自然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2)寻找作者游踪,绘制路线图。

(3)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

梳理总结字词:其下平矿:平坦开阔。

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作状。

由山以上六七里:往上走,名作动。

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走到尽头,形作动。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其进愈难:那向前进(的事)。

而其见愈奇:那见到的(景致)。

火且尽:将要。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动作名。

方是时:这。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作名。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的人。

盖余所至: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盖其又深: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3、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矣。

译: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已经出洞,就有人埋怨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学生齐读第二段※思考题: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有何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明确:简介前洞和后洞,记叙自己游后洞中途而出的体会——“悔”。

“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

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

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悔”自己“随之”,则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有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

研习第三段(1)学生自由诵读第三自然段,熟悉文本,根据课下注释自译课文,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2)小组派代表展示积累的重点词语,提出疑问,其他小组解答,老师指导点拨。

梳理总结字词: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介词;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是“到”的意思,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动词。

于人为可讥:对于,介词;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重点句子(诵读并翻译):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译:(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但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偏远的地方。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译:有(坚定的)意志,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是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6、此余之所得也。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洞的心得收获。

学生齐读第三段※思考题:在这段,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么,要“有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明确:原因在于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要“有得”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有坚定的意志,才会有决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有能力,是实现志向的保障;有了志向与能力,再加上外界条件的帮助,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否则,“亦不能至也”。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

志和力都是内在因素,即使是同样“不能至”,有力而志不坚,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无悔,人亦未能讥。

板书:古人有得: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志——尽志而不至——无讥无悔(内外因)“有得”力——有力而志不坚——可讥有悔强调“志”物——无物相之——亦不能至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

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

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五、鉴赏感悟合作探究一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次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作为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悟,并把它化成文字,写在书本上。

参考提示: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

——毕淑敏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看到结果才行动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20%的人想的是如何能办到------------80%的人想的是不可能办到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漫骂、批评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20%的人敢于面对困难--------------80%的人逃避现实————巴莱多定律例: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