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科学-第二章-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课件-

遥感科学-第二章-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课件-


存档各类卫星数据400多万景,形成了我国目 前最大的多种资源卫星数据档案库。
建立了规范化的运行体系,是国际对地观测站 网中重要成员之一。
地面站建有密云、喀什、三亚、昆明、北极5 个卫星接收站,具有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 陆地区域的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中国遥感卫星(国内)地面接收站分布
海南三亚接收站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2010年投入运行,拥有5套数据接收天线系统,接 收范围覆盖我国南海以及东南亚邻国等区域。
北极站
北极站2016年12月15日在瑞典基律纳投入试运行。北 极站是中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具有全天候、 全天时、多种分辨率卫星的接收能力,它的落成运行 极大提高了中国全球数据的接收获取能力,北极站多 项技术性能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美国、欧空局和法国等国家和机构已形成了较完 善的对地观测系统
• 推行集中处理、广泛共享、国家主导、促进应用 的发展原则,将对地观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政治、 经济、环境监测、减灾防灾、科研等领域,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实现多星多类型数据综合地面数据处理、归档、 分发和服务,建立数据共享体制和机制,是当今 国际对地观测系统发展的共识。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国外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续) 典型地面系统
•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地面系统 • 美国EOS(地球观测系统)地面系统 • 美国商用卫星地面系统 • 欧空局ESA地球观测系统 • 法国SPOT地面系统 ……
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经过40来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气象卫星、资源 卫星、海洋卫星和环境减灾卫星四大业务系统,成为 世界上拥有多种业务化系统的“卫星大国”,正在努 力成为卫星强国。 风 云 系 列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运载系统:火箭 平台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稳定平台等,搭载有效载
荷。 发射场系统: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测控系统:对卫星轨道、姿态进行测控,“测”就是测
量,“控”就是通过发送指令进行姿态控制。 地面系统:将卫星产生的数据或资料转化成用户可以直
数据种类含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SAR,空间分辨 率覆盖米级至公里级。
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多种卫星、准实时服务功 能,是目前国际上接收、处理与存档卫星数量最多的 地面站之一。
接收过和正在 接收的卫星
遥感卫星地面站
发展简介(续)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实现卫星数据的全年不间断接收,并能快速地 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和快视图象的网络查询。
《 遥感科学 》
第二章 遥感对地观测系统 姜小光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年9月21号
主要内容
一、遥感对地观测系统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框架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四、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一、遥感对地观测系统 根据平台高度: 天基系统:主要以各种卫星、航天飞机为平台 的对地观测系统。
空基系统:主要以航空飞机为平台的对地观测 系统,包括有人机、无人机等。
中国资源卫星处理—国家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CBERS系列、高分等国产卫星的处理 • 海洋卫星应用系统--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发展简介 遥感卫星地面站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期间签定的 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之一,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 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站名。
1986年建站初期只能接收Landsat-5一颗卫星数据, 现已发展到能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十多颗国内、 外卫星数据。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产品级别: • 1级:相对辐射校正; 2级:系统几何校正; 3级:几何
精校正; 4级:正射校正 注:不同的系统会有所区别 系统运行模式: • 常规模式
– 常规运行计划 ,处理<30分钟。 轨道预报 -接收计划 -录入归档 –处理-分发
• 订单模式 – 根据用户所提交的订购需求进行采集计划安排和产品 生产 (特殊情况:编程方式)
• 快速反应模式 – 对·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 /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用户 – 实时发送快视图像 – 在录入处理的同时,实时接收用户的点击区域信息, 并提供该区域的图像产品, 2级< 10分钟。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数据处理和产品生产的过程
• 通过卫星管理部门,获取精确的卫星参数; • 建立产品生产的任务单,输入所有必要的处理要求; • 加载存档数据,读取所需的全部图象(或信号)及
辅助数据; • 如用户需要的是0级(或RAW)产品,则数据处理到
此为止,否则继续加工到相应的级别; • 对于SAR数据,首先要进行比较复杂成像处理,然
后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进行几何变换及地图投影 处理等;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数据处理和产品生产的过程(续) • 对于光学数据,首先进行辐射校正处理,如用 户要求1级产品,则数据处理到此为止;如用户 要求更高级别产品,则继续进行相应的几何校正 处理; • 将数据处理所得到的结果按照要求的格式生成用 户产品; • 进行数据产品的检验,并生成规范的产品标志等; • 产品经用户服务部交至用户手中。
光谱特点不同、数据类型与特点不同,需要全面考 虑。
四、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续): 如: 空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用于城市规划、精准农业 等;中低空间分辨率用于地质、地貌研究、区域尺度、 全球尺度研究。 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用于变化快的目标监测与 分析;合适的时相利于目标的识别。 光谱波段:选择有助于识别目标的波段 数据种类: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 数据、激光雷达数据各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应用需求 进行选择。
卫星地面系统的功能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接收卫星数据 处理卫星数据,生成产品 存储管理数据及产品 分发数据及产品,提供用户 卫星的业务测控与运行管理 数据及产品质量评价 数据及产品质量的改进与完善 数据定标与检验 综合分析、应用示范与推广 为卫星及其有效载荷的研制提建议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国外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
4. 进行图像的处理(预处理) 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进行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 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等(图像配准和几何纠 正关系?)
四、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续): 5. 特征参数选择
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 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 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四、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1. 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确定开展研究工作的总体
方案、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
2. 建立分类系统 根据研究区的情况建立分类图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
(定性、定量),要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 使之具有可比性。
3. 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 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数据类 型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
气象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资源、环境卫星接收与处理 海洋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军事卫星接收与处理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 气象星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 应用和存档服务任务。
• 资源、环境卫遥感星地面接收处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 地球研究所
曾经或正在接收和处理Landsat系列、Spot系列、Radarsat、 Envisat、高分卫星等十多颗遥感卫星数据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分布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北京密云站 地址:北京市密云县溪翁庄镇
1986年开始运行,有7座大口径接收天线及数据接收、 记录和数据传输设施,接收范围覆盖我国中部、东北 地区及相邻境外地区。
新疆喀什接收站
2008年投入运行,拥有5套接收天线系统,接收范围覆 盖我国西部以及中亚邻国等区域。
一、遥感对地观测系统
数据获取 -- 数据处理、评价 -- 数据应用
数据获取:航空、航天、地面等平台 数据处理:地面接收系统、图像处理系统 数据质量评价:辐射性能、几何性能、光谱性能评 价与分析,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为应用提供数据保 障。 产品生成与分发:地面处理接收系统进行产品处理、 分发与共享,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数据应用:应用处理、信息提取
接使用的产品,并提供服务。包括: 数据接收、预处理、运行管理(卫星运行管 理、处理系统之间的运行管理)、产品生成、 数据及产品存档、分发….. 应用系统:卫星数据应用
二、航天对地观测系统
运载系统:火箭 平台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稳定平台等,搭载有效载
荷。 发射场系统: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资源卫星系列
环境与灾害卫星
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续)
• 航空遥感系统
从‘七五’ 到 ‘十一五’、“十二五”, 通过各 种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了:
高空、中空、低空机载实用系统; 有人机、无人机航空遥感; 大型、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 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SAR航空遥感系统等
三、遥感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
6. 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 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 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
7. 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 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 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前面进行相关的修 改、调整,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思考题
1.了解遥感对地观测系统基本框架。 2.掌握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地基系统:以地面塔架、汽车、船、手持设备 等为平台的观测系统。
一、遥感对地观测系统
根据用途分为: 军事观测系统,以军事观测、侦查为目的系统,拥有 最先进的技术。 公益性系统,覆盖大区域和全球,对地球各圈层进行 全面和不间断观测与监测,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这类系统以其数据公开和共享为重要特点,如地 球观测系统(EOS)、地球科学计划(ESE)、以及欧 洲的环境卫星(ENVISAT)系统、民用气象卫星等。 商业系统:以商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商业化遥感系统, 如美国GeoEye、 WorldView,中国的吉林-号、高景 一号等卫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