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绿色建筑设计指南(湖南)1 居住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条文1.1 规划专业(1)控制项GH-A-01 条1 条文: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国标对应项:4.1.1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 执行上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

在设计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环;2) 如果对自然水系进行了改造,要对改造的必要性、措施与结果进行评估,在工程结束后进行生态复原。

3 设计表达方式1) 场地原始地形图、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GH-A-02 条1 条文: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

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国标对应项:4.1.2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 执行上层规划对场地的要求。

如果存在洪涝灾害或泥石流的威胁,应当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2) 对项目周边的危险源应进行环境评估,必要时应进行专门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3) 进行土壤含氡量检测,如有需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4) 如果场地选址内确实存在不安全因素,并采取了措施避让,应再次检测。

3 设计表达方式1) 场地原始地形图、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3) 潜在污染源的专项检测报告。

GH-A-03 条1 条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多层不高于28 ㎡、中高层不高于24 ㎡、高层不高于15㎡。

国标对应项:4.1.3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 人均用地指标是控制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控制人均用地指标的合理途径包括:一是控制户均住宅面积;二是通过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设比例;2) 计算用地指标时,户均人数按照3.2 人取,其中3 层及以下为低层住宅,4-6 层为多层,7-9 层为中高层,10 层以上为高层。

当区域内包含多种层高的住宅时,可以按照不同类型建筑的户数反算可以容许的用地面积,并与居住用地面积进行比较;3) 居住用地面积包括住宅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面积,不包括区域内的非建设用地面积。

计算时应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并在该范围内计算人均用地指标。

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内含住宅总用地面积和总户数等技术经济指标)。

GH-A-04 条1 条文: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总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

国标对应项:4.1.6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施工图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规划时应根据住宅总用地和总居住人口合理确定绿地率和公共绿地面积。

绿地率系指住区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建筑的屋顶绿化,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2)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公共绿地人均指标应当分别不少于1.5 m²、1 m²、0.5m²,绿色建筑标识申报范围内总体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小于1 m²;3)公共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以利于绿地内基本设施的设置和游憩要求。

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4)对于旧城改造项目,绿地率要求可适当降低至25%。

3 设计表达方式1)获批准的规划总图:其技术经济指标中应包含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2)景观设计总平面:设计的绿地率应满足规划总图的要求。

GH-A-05 条1 条文: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国标对应项:4.1.7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查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的相关内容,确定场地范围内存在的污染源。

这里的污染源是指:易产生噪声的学校和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运转站等;2)根据环境评估报告中推荐的隔离污染源方法,在设计文件中合理选用相应措施;3)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污染源,应合同环境监测机构协商相应的隔离方法和措施。

3 设计表达方式1) 小区规划设计图纸;2)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含潜在污染源的预测报告)。

GH-A-06 条1 条文:合理控制建筑间距和建筑布局,为住区室内外创造良好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效果。

住宅建筑的日照质量控制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中对建筑间距的要求。

国标对应项:4.1.4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的要求,新建住宅建筑每个户型至少应该有一个主要居住房间满足大寒日不小于3 小时的日照要求(旧城改造项目为1 小时),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3 设计表达方式1)规划总平面图;2)日照模拟图或日照分析报告。

(2)一般项GH-B-01 条1 条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住区或500m 范围内可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少于5 类,且小区或500m 范围内包含有幼儿园和会所。

国标对应项:4.1.9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相关规定,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设施;2)住区或500m 范围内应建有幼儿园和会所建筑,上述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总数量不少于五类。

3 设计表达方式1)规划总平面图:总平面图应该具体标明各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位置和面积。

GH-B-02 条1 条文: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的规定,即住宅环境噪声至少满足二类以上标准值。

国标对应项:4.1.11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评报告编制单位2 设计要点1)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噪声状况,使之符合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对于不同类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即住宅边界(临街)至少满足二类以上标准。

3 设计表达方式环评报告(内含噪声测试数据)或由资质机构出具的噪声测试和分析报告。

4 设计图示环境噪音模拟分析图GH-B-03 条1 条文: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国标对应项:4.1.12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 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

在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点式和行列式组织单体布局。

在单体高度方面采取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单体间距宜控制在0.9~1.1H;2) 改善小区的通透效果。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首层和转换层的架空位置和架空面积,在满足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小区主导风向上游设置架空层,为小区组织通风提供通风通道;3) 利用植被绿化和透水地面改善小区下垫面的热物性。

在选择植被绿化时,应采取乔木、灌木和草地的复层绿化,利用乔木和灌木的树冠为地面提供遮荫。

在设计地面铺装时,利用透水地面的渗透效果降低地面径流,利用水分的被动蒸发效应降低地表温度,从而改善局部微气候环境;4) 利用浅色调、高反射材料和垂直绿化改善建筑外立面的热物性。

通过选用浅色调、高反射材料和垂直绿化,减少建筑外立面的太阳辐射得热,从而降低建筑外立面温度,缓减小区热岛效应。

在采用浅色调和高反射材料时,应尽可能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和亚光面砖形式,提高建筑表面的粗糙度,避免眩光;5) 提倡在小区内部布置集中的公共绿地和湿地,实现小区的生态修复。

集中绿地和湿地面积不宜小于用地面积的5%,才能起到生态调和效应。

集中绿地和湿地宜结合庇护性景观设计,为住户提供室外休闲活动场所;6) 若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则需要提供热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4 设计图示热环境模拟分析图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应包含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和首层架空率;2) 场地铺装图,应包含透水地面位置、面积和构造做法;3) 室外绿化图,应包括地面遮荫率的计算公式;4) 单体立面图,应包括立面色泽和面层材料;5) 夏季室外热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应说明具体模拟软件和各类计算边界条件。

GH-B-04 条1 条文: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在全年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下,距地面1.5m 高处主要人员活动区风速放大系数分布0.6~2.0 之间,且无5m/s 以上风速区。

国标对应项:4.1.13 条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口专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2 设计要点1) 合理进行建筑设计和布局。

在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点式和行列式组织单体布局。

在单体高度方面采取前低后高的布局方式,单体间距宜控制在0.9~1.1H(H 为入口处单体的平均高度);2) 改善小区的通透效果。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首层和转换层的架空位置和架空面积,在满足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小区主导风向上游设置架空层,为小区组织通风提供通风通道;3) 在小区主导风向的上游,尽可能利用建筑之间的间距形成入风口,建筑间距宜控制在0.5~0.8W(W 为入口处单体的平均展开宽度);4) 合理选择建筑朝向,使得主导风向与典型朝向单体南立面法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一方面可以利用单体立面产生导风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单体立面产生一定的风压差,促进室内自然通风;5) 若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则需要提供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3 设计表达方式1) 规划总图:应包含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主导风入射角、首层架空比例、小区入口的通风面积比以及小区内部的最大通风距离;2) 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应说明具体模拟软件和各类计算边界条件。

4 设计图示、室外风境模拟分析图GH-B-05 条1 条文: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国标对应项:4.2.4 条设计阶段: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口专业:建筑设计2 设计要点(满足以下任意一条认为达标)1) 住宅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满足南北向不大于0.40,东西向不大于0.30;2) 75%的单体建筑朝向在节能计算书上认定为南北朝向,并合理设置窗户外遮阳装置(包括阳台、露台、飘板和单独设置的遮阳装置均可计入),建筑外窗全楼平均外遮阳系数计算值不大于0.85;3) 进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模拟优化技术,实现:(a)各主要功能房间(包括客厅、书房、卧室和厨房)的自然采光系数均能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 2001 的要求;75%以上的楼梯间设置外窗并能实现自然采光;地下空间采用了合理的自然采光措施,包括采光侧窗、采光天窗、采光井、光导管、光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