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2期 热 带 地 理 V ol.30,No.22010年3月TROPICAL GEOGRAPHYMar.,2010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傅孙萍(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基于对泉州沿海大通道沿线土地利用的实际调研,对沿海大通道修建前后的资料和数据作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沿海大通道建设一方面使沿线土地增值,改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和有效提高沿海抗风浪能力;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城市用地规模无序蔓延,土地建设质量和土地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还对沿线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
为此提出了道路沿线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沿海大通道;经济较发达地区;泉州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0)02-0162-05经济发达地区因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比一般地区的发生频数高,其中道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
因此,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际间,各种形式的道路交通建设方兴未艾,但道路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多,土地利用的用途改变快。
近年来,有关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但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上[1–3],具体到一个地级市内部城际间大型道路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则不多[4–6]。
收稿日期:2009-05-08;修订日期:2009-11-10作者简介:傅孙萍(1963-),女,福建泉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方向的研究与教学,(E-mail )fusunping@ 。
泉州是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沿海大道的城市之一。
文中用泉州沿海大通道实地考察掌握的资料,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沿海大通道建设在优化土地利用的同时也给沿岸带土地利用造成一定损害。
因此笔者以泉州市沿海大通道为例,提出沿线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丰富沿海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研究。
1 研究区概况1.1 泉州简介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现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泉州依山面海,土地面积11 015km 2,海岸线总长421 km ,境内山峦起伏,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GDP 年均增长速度 17.7﹪,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表1)。
泉州市GDP 连续10年居福建省首位、2008年排名全国各城市第28位。
全市所有县(市)多年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连续多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2008年末常住人口779万人(不含金门县),城镇化水平达50.2﹪。
泉州正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而沿海大通道是这一城市规划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
表1 泉州市改革开放以来GDP 总量增长表Tab.1 The GDP growth of Quanzhou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年份1978199220002002 2003 2005 20072008GDP/亿元7.7910010001223 1380 1626 22892419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泉州市统计年鉴整理。
1.2 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设泉州沿海大通道贯穿泉州市沿海地区,列入省道201线,是一条集交通、经济建设、旅游观光、战备等功能于一体的道路(图1)。
未来将与在建的福建滨海大通道贯通,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路线北起国道324线泉州与莆田交界处,终点为泉州与厦门交界处,全长220 km 。
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部分路段为城市一级干道。
2003年开工,目前基本贯通的沿海大通道是泉州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以“一线串珠”的形式,贯穿了泉州沿海6个县(市、区)的34个重点乡镇,四大港区的17个港口作业区和34个码头的54个泊位,8个较大工业区和23个旅2期 傅孙萍: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63图1 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区位示意图Fig.1 Location of CoastalAvenue inQuanzhou游风景区,涉及427 km 海岸线及787 km 2浅海滩涂和11 360 km 2海域的开发利用。
2 沿海大通道建设对泉州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作用2.1 加快土地置换,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1.1 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增加土地价值交通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带来的是土地利用景观的剧烈变化。
大通道沿线20世纪前的用地性质以农业和农村居民点为主,现状中除道路外,两侧还有280 km 2的地带,扣除已开发部分,尚有140 km2土地可开发利用。
随着沿海大通道的规划与建设,沿线农业土地利用景观逐渐消失,零散的农村聚落被征地动迁,土地性质开始逐渐向工业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转移,原有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也逐渐向服务用地置换,如东海组团的功能定位为“未来泉州行政、商服中心”,周边原有的味精厂、油漆厂等都面临土地再开发。
用地性质的改变将引起相应的地租改变,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增值。
例如,惠安县的惠南原是大片农用地,现在已是福建小有名气的惠南工业区,其地价1998年为60万元/hm 2,到2005年涨到将近150万元/hm 2,2006年底更飙升至375万元/hm 2。
大通道的建设加快了泉州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2.1.2 促进房产物业的繁荣 公路建设促使沿线土地增值,在优化城市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也促进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对晋江市的陈埭、池店来说,晋江大桥通车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可以推动该片区的产业升级。
大桥一通车,土地价值随之提升,土地价格是决定产业的条件之一。
土地升级意味着产业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或升级换代等更多选择,进而带动晋江市城东片区的进一步发展。
位于晋江市池店与陈埭交接处的8.2 km 2的晋江滨江中央商务区(图2)已完成规划。
这里未来将成为集商务、商业、会展、住宅、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现代综合性公共中心”[7]。
晋江市还规划沿海大通道两侧23.2 km 2的地带建设体育主题公园,吸引更多国家队前来晋江冬训和调训。
规划中的陆域面积51.55 km 2、位于沿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的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注:晋政文[2008]174)已经成功融资。
因受2008年经济不景气形势的影响,目前虽然沿海大通道沿线房产物业的开发强度还不大,但可以预见,大通道沿泉州湾一侧的房产物业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2 晋江滨江中央商务区示意图Fig.2 The CBD at Jin Jiang River图片来源:晋江市规划建设局《泉州滨江中央商务区概念性规划国际邀标方案一》。
2.2 改善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2.2.1 引导城市东移 泉州沿海大通道从规划直至全线贯通,一方面改变了沿线的土地利用性质与功能,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城市的向东发展。
自泉州市2006年决定把市级行政中心转移到东海组团起,164 热带地理30卷城市行政、商业、居住空间结构便开始逐渐东移,沿海大通道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泉州湾沿岸各组团与中心市区及沿线各县区的出行距离,进一步加快城市东移。
如作为沿海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分别缩短了中心市区与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百崎镇的距离,10 km、8 km这样的距离对任何一个都市来说都是市内距离,晋江大桥建成后,从晋江陈埭到泉州市区再到惠安的惠南只需半小时的车程。
在建的同为沿海大通道重要组成的泉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石狮蚶江与惠安秀涂(图2),工程完成后石湖与秀涂两港间的距离不到30 km。
沿海大通道使泉州“半小时城市群”、“海湾型城市群”的实现成为可能。
据《东海分区组团分区规划》(2006年)方案介绍,东海组团将以市行政中心为起点和核心,以桃花山等山体为生态背景,构建串联行政中心、文化广场、休闲景观广场节点,聚集办公、文化公共建筑;在东海组团内的沿海大通道外侧,还规划了长约5 km的带形绿化公园,形成优美的滨海景观。
以上城市空间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东海组团的文化、行政职能,加快中心城市东扩。
2.2.2 强化城市中心区功能沿海大通道作为一条纽带,串连了泉州经济最发达的重要城镇、港区,使泉州中心区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第一,中心区尤其是东海组团的居住将出现更加集中化的趋向,如泉州湾沿岸原有的农村零散居住楼房随沿海通道建设和街道改造而拆除,安置小区使居住等级提升,区位集中,东海组团内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居住区,如宝秀小区、海星小区;还集中发展了一些较高等级的住宅小区,如中芸洲海景国际花园、东海湾,使住在东海组团、工作在惠安县或晋江市成为可能,居住的集中布置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第二,反过来说,交通线路的延伸,使得郊区地块的可达性增加,工作与居住分离成为可能,加上郊区房价相对中心城区低、环境质量较好等原因将促使对郊区房地产的需求增加,两方面共同促进大通道沿线城镇住宅房地产的开发,如2007年东海组团楼盘均价6 200元/m2,而同期的惠安为5 000元/m2、晋江为5 500元/m2。
2.2.3 有助于形成新商业中心沿海大通道的建成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中心市区的商业中心地位得到提升,在缩短顾客与沿线商家距离的同时,也加速了泉州市商业中心的东移,与上述晋江市滨江CBD区位上相对应的晋江大桥北侧(丰泽片)将共同组成泉州现代中央商务区。
2007年麦德龙、国际会展中心入驻东海组团更加剧了零售业市场的竞争,预计泉州市商业空间分布将发生一些变化: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泉州中心区仍为主核心,晋江、石狮将在沿海大通道沿线城镇形成新的CBD;公路沿线的某些地段将形成新的商业走廊。
2.3 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沿海大通道一侧为大海,串起沿线23个旅游风景区,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实物遗存。
人文景观的再挖掘、整理、弘扬,有助于泉州“世遗”申报和海峡西岸文化走廊建设。
一望无际的大海、笔直的公路、飞翔的海鸟、金黄的沙滩、美味的海鲜已成为泉州新的旅游元素,驾车沿沿海大通道兜风、吃海鲜、在沙滩上烧烤已成为泉州人的时尚。
入夜,浔埔码头上灯火辉煌,马路边停满了从各地赶来品海鲜、赏海景的车辆,甚至在惠安一些比较偏远的渔村也因为沿海大通道的通车而吸引了不少食客。
由于出行距离缩短,崇武、青山湾的优质海滩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地接旅行社必选的景点之一。
旅游用地的规划与再开发成为沿线县区土地利用的方向之一。
2.4 有效提高沿海抗风浪能力泉州市是东南沿海最容易受台风影响和袭击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有3~4个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有11个(1961年),最少为2个(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