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

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

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摘要】: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弥补缺陷,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教育三个部分。

自闭症患者幼儿时期的诊疗和干预极为重要,干预矫治在2~5岁时最有效,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否则反之。

如果错过这个最好时机将会遗憾终生。

通过简要介绍自闭症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及干预原则,阐述自闭症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1 引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广泛发育障碍的病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的精神发育障碍疾病,通常在3岁前发病。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严重障碍,在日常生活和谋生技能方面有严重缺陷,而且大多数还伴有智力发育障碍,是伴随终生的精神残疾。

目前病因不确定,没有对症的有效药物治疗,早期干预是能改善他们行为异常和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儿童孤独症样障碍的识别率和关注度远远不够。

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在3岁之前接受科学综合的早期干预,残疾的程度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弥补缺陷,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教育三个部分。

【1】2 自闭症儿童的临床特征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是:(1)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严重不平衡。

有的患者能够完成普通中学甚至大学的学业,但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只相当于3—7岁的儿童。

不能与人建立关系,对物体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得多,没有说话的概念。

(2)语言能力差,有鹦鹉学舌的特点。

(3)不愿与人交流,即使能说话也不交流,只识自己的话,自言自语,或只能背记忆的广告词。

(4)常用错代词“你”,“我”。

(5)行为刻板,无变化。

(6)重复玩一种活动,具有破坏行为。

(7)外貌长相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有的很漂亮,看起来显得很聪慧,有人称之为“仙女遗忘在人间的孩子”。

(8)大部份患者智力落后,有部份患者(约20%)在智力的某些方面表现超常,如:机械记忆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有人称之为“聪明的傻瓜”。

3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原则3.1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可以概括为二早,早期发现与诊断,早期教育与训练。

现在许多国家从残障儿童的早期教育立法到各种早期干预实现,都贯彻“起步越早越好”的原则【2】。

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能在这一期间内施以及时、适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和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孤独症样障碍患者的社会化缺陷多在幼儿早期表现出来。

母亲或养育者若仔细观察,早期就可从患儿身上发现一些可疑迹象。

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要早到自闭症典型症状出现之前,从高危儿童开始。

1985年,V olkmar对103例自闭儿的观察30%在小于六个月就被认出,90%左右在两岁前起病。

细心的父母只要熟悉婴幼儿发育年龄常模,并记住其中关键几项对照检查自己的孩子,就能早期识别是否为自闭症高危儿童。

3.2 训练效果与训练强度明显相关强度越大训练效果越好。

所谓“强”指每天训练时间数量上要够,自闭儿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应该在争分夺秒地训练。

制定的训练目标一定要限期完成。

要不间断地训练下去,不进则退,不要害怕自闭儿受不了,而应该担心他好不了。

从3岁发现到5岁有用语言发展出来,只有两年时间。

严是爱,宠是害。

只有严格训练才有可能转变自闭儿命运,当然强化训练,也要遵循生理原则。

培养兴趣,建立优势兴奋灶,体能运动和认知训练要交替进行,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按固定不变的顺序重复多次形成条件反射。

使神经细胞以最经济的消耗收到最大的效果。

3.3 家长是早期干预的主力军在父母(或者照看人)与孩子之间,专家与孩子之间,专家与家长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是早期干预的基本目标。

在大量的文献中已提到儿童及照看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形成,对于孩子日后发展的重要性【3】。

所以家长是早期干预的主力军。

自闭儿的早期干预场所除了专业康复机构以外,更多的是在社区康复。

社区是自闭症早期干预的主战场。

1943年,美国就已发展起治疗性的幼儿园,也称日间治疗中心。

作为社区服务的一种形式。

自闭症早期干预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社区。

社区设有自闭症早期干预站,由医务人员、老师、自愿者等组成。

早期发现线索、早期筛选、早期评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行为分析治疗与语言训练、饮食指导、医教结合等综合服务于自闭症儿童。

人员配制,按员工与自闭儿1:2比例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作法,重视对自闭症儿童的社区康复。

3.4 教育和训练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有3个原则:①对孩子的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矫正;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父母应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训练的原则:正向发展原则:以儿童一般发展规律指导训练,坚持以发展为主,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补偿缺陷,矫正不良行为;协同发展原则:从提高儿童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良好个性等方面协同一致发展;动态原则:根据训练过程的个性特点及效果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情感交融原则:教育者用身心去热爱,尊重教育孩子,赢得他们的信赖,形成亲子般的感情联系;?社会化原则: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使儿童加入到正常社会中进行训练,广泛参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

4 自闭症干预的方法4.1 对自闭症儿童行为方面的矫正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可以分为3类:缺陷的行为表现,过度的行为表现和正常行为。

对于如何减少他们的行为问题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有:强化其他行为、给予选择、对控制某项行为的结果进行操纵和适当的惩罚。

⒈强化其他行为。

这个方法比较常用并易于接受。

包括:(1)强化目标功能失调行为外的其他行为,(2)对特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时间进行强化,(3)强化特定的不协调行为。

沟通反应法是比较有用的强化方法。

⒉给予选择给儿童提供选择并根据利用儿童爱好进行行为矫正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给儿童提供几个作业供其选择:‘你想选哪一个?’同样地给儿童强化物也可以给他们多个选择。

另外还要利用儿童的爱好帮助进行行为矫正。

例如同时给儿童几个玩具,观察他最喜欢哪一个(自然反应),当拿走时出现抵制,拿来时又接着玩。

发现儿童的爱好后进行行为矫正。

⒊操控强化结果当操纵行为的结果可以被人为调控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中断(extinctino)方法。

也就是不再关注、忽视现有的不良行为,好象他没有发生一样。

例如在治疗的早期阶段,老师可以不理睬儿童的哭闹和抗拒行为而继续有关治疗活动。

很多刻板行为被一些感觉刺激强化物支配着,这些感觉强化物可能是听觉、视觉和运动感觉等形式。

对这些刺激物的控制可能对部分儿童有效果,但实际训练中很难把有关刺激隔离开来,这方面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

⒋适当惩罚一些干预者使用压制异常行为的方法,也就是惩罚,或是厌恶疗法。

该方法往往是在上述方法有效的基础上应用,比较严格的限制措施往往针对年龄较大且有危险动作的儿童而言。

单独使用完全依靠该方法不妥。

包括一些临时努力措施和严厉的语言等形式。

在对自闭症孩子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应掌握以下原则【4】【5】:(1)整体重点切入原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应有长期全面性的了解,把握重点并选择影响最大或危险性高的问题优先处理。

如在教室内,可能就以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为优先处理的事项。

(2)优先处理及预告原则:自闭儿通常有固着行为,预先处理孩子在某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可使问题较易解决,并避免孩子产生较严重的行为,这就是优先处理原则。

在做某事前,如果先传达讯息告知孩子要做什么,能减低孩子的反抗性,这就是预告原则。

如外出都走同样的路,要走另外一条,就先告诉孩子。

父母于平日即可训练孩子,经讯息的预警提示作用,说到做到,以后习惯养成就能产生效果。

(3)渐进原则:孩子的不当行为多是长期累积养成的,为消除其行为问题,应订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减少不适当行为。

如孩子每天尖叫20次,慢慢使他减为15次、10次5次而至行为消除。

(4)替代行为范本行为原则:父母常禁止孩子不能做什么,却没有告诉他可做什么,这可做的行为就是替代性的行为,是一新的行为。

父母也应提供范本行为,指导小孩学习任何一项行为及能力。

(5)奖惩分明、态度一致原则:家长和家人务必做到态度一致、前后一贯。

如果标准不一,将很难使孩子遵行、达成目标。

(6)环境控制原则: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孩子安定、和乐的环境,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焦虑。

4.2 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方面的矫正促进自闭症儿童与同辈的社会交往的早期干预,是近年来早期干预研究的最重要部分【6】。

1.成人指导下的同辈交流。

?? 2.以同辈为中介的干预。

研究者教会同辈伙伴当“游戏的组织者”,学会分享、帮助、运用情感和称赞。

这些策略对自闭症儿童与同辈伙伴交往非常有帮助,大大增强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

3.同辈指导。

同辈指导更适用加强年龄较大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