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海城的城镇doc

改革开放30年海城的城镇doc

改革开放30年海城城镇经济变化
机械工程系
G11261
杨浩
2012年8月5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特色经济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海丰县城处处霓灯四射,流光溢彩,艳丽迷人。

沐浴改革开放30载的春风化雨,蓦然回首,人们发现,海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显得更美、更富有魅力了!
路的变迁
“老海城”们一定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前,海城的街道绝大部分是土路,只有人民南路、中山南路等为数不多的几条沥青路,县城街道狭窄且路面状况很差。

当时,县城主要道路只有17条、总长度8983米,占地面积仅10.03公顷,人均道路只有2.18平方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海丰县加快了县城道路水泥化的建设步伐。

而二环路的上马建设,更堪称是大手笔。

该路环绕县城三镇,总长度9.85公里,路宽64米,设6条主车道和两侧非机动道、人行道以及全线5条绿化带,总投资约2亿元。

该路于1996年开工,1998年10月全线通车。

这些年来,海丰县先后完成了国道324线穿城路段、海汕路、广富路、新园北路、四化路、西华路、电器街、步行街等一大批街道的新建扩建工程,县城大街小巷路面100%实现了水泥硬底化。

目前,一条环绕海丰县城的比二环路更长、更宽的水泥路———三环路,正在加紧推进建设中。

推进“四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海丰县突出县城中心镇的区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城镇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投入巨资完善县城的给排水、垃圾处理、公园旅游景点、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推进县城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四化”建设。

而龙津河的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龙津渔唱”是海丰旧八景之一。

龙津河途经海丰县城建成区北起二环路北桥(拦河坝)南至二环路南桥(龙山),全长2.85公里,自然河床宽30至50米。

由于年久失修,该河在笃志围村以南河道淤积严重,两岸垃圾成堆,河水严重污染,浮莲杂草丛生,水质黑臭,水量干涸,变成了一条“死河”。

1992年,海丰县通过县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方式,投入850万元,完成了龙津河治理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为两岸笃志围村至新桥、东岸茗园路至新桥的拆迁、路基平整以及两岸护堤420米、西截污沟400米的建设等。

1996年5月,龙津河二期整治作为当时的一项“民心工程”付诸实施,工程包括引水冲洗、清淤竣深、筑堤立栏、截污溢洪、两岸筑路、园林绿化等6个部分,总投资2760万元,于1997年全线竣工。

经过两次整治后,龙津河恢复了“龙津渔唱”美名:碧水荡漾、涟
漪绵绵,两岸郁郁葱葱、群楼屹立,河光灯色相互辉映,成了人们的一处憩息休闲宝地。

1998年8月,该处被省命名为“环保教育基地”。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龙津河三期整治工程也已动工。

在海丰县城的“四化”方面,特别是去年,海丰县投入1700多万元,对南起三环路圆盘沿海丽路、人民西路,东穿中山南路、红场路、人民中路,北至红城大道和三环南路,总长4.2公里的路面、绿化、街道进行了整治,建设了县城4个红绿灯、电子交通警察系统和主要道路标线,进一步规范了县城交通秩序。

今年,又投入巨资对南门湖的景观进行了整修,沿湖边新砌了坚固、美观的石栏杆。

30年来,海丰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的不足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近23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从原来的3.38平方米增加至现在的8.7平方米,自来水从原来的日供水量1600吨增加到现在的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从原不到20%增加到现在的99%,人均住房面积从原来的3.9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8.5平方米。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东北部成为工业新区、西南部形成商住区、北部莲花山形成旅游景区。

”如今,海丰县正致力于把海城打造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

海城房地产业的发展可说是方兴未艾。

汕尾建市后,先是云岭山庄等小区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接着又有联河小区等小区的崛起。

近几年,又是永安达小区、华厦花园等小区“闪亮登场”。

县城普通居民住房的装修设计越来越趋向于高档化、现代化。

海丰县城的饮食、购物、娱乐、旅游等各项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美食街和遍布大街小巷的茶楼酒肆,让人们一饱口福有了好去处;蓝天广场和电器街、步行街等各类专业街,成为人们的“购物天堂”;红宫红场、彭湃故居、云岭公园、文天祥公园、龙山公园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处,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而金鹏国际酒店、县新汽车站等处,更成为海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还有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中国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骄人业绩令世人所瞩目,然而在中国经济变革浪潮的促进下,城镇特色经济结合自身实际,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一名海城人,家乡的西柳服装市场每当提起便颇感自豪。

时势造英雄,新的时代赋予了海城西柳服装市场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0年的苦心经营,30年的市场积淀,30年的产品推广,以及西柳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成就了西柳服装市场今日的辉煌。

然而以服装产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西柳镇也就成为了中国城镇特色经济发展最好的说明。

西柳服装市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内,是海城西柳镇的特色经济产业,仿佛是海城市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以它独特的魅力辐射了整个中国的服装市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布衣类批发市场。

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居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城市群中心。

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万平方
米,主要经销布匹、服装、针织、小百、鞋帽、电子音像等20余类2万多种商品。

市场共分16个经营区和一个综合商场,共有摊位1.6万个,市场日均上市人数10万人次,日均成交额4000多万元。

其商品以质地优良、价格低廉、款式新颖、品种繁多而畅销东北及华北地区,市场上不仅汇集了全国近万家企业的轻工精品,并且随着西柳服装集团获准独立的进出口自营权后,市场的产品已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东南亚及南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现已形成稳固的外购外销、地产外销、内外结合、集散并举的经营格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不平凡的30年,它带给我们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时间赋予它的使命,它使昔日“西柳自古无集市,农家世代守田庐”的农耕之地,成为了如今举世闻名的“服装名镇”;它使昔日众多默默无闻的小城镇,如今扬名天下,富甲一方。

它的功绩在于使无数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的桎梏,走上了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古老的神州以崭新的姿态雄起于东方,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曾经无数次听到“改革开放的赞歌”,却总觉得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但对“西柳服装市场”却让我对它有了更真切的认识,真正的理解了改革开放的魅力所在。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

当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查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成文字时,让我对家乡的西柳服装市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城镇特色经济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改革开放伟大理念的提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最后,忠心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的带领下更加繁荣昌盛!
今日海城,已彻底改了旧貌焕了新颜,变得越来越妖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