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星云: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形状云雾状。
恒星:发光发热(聚变),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
行星:围绕恒星运转,能够清除轨道附近其他物体。
太阳系中从北极上空看,各大行星都大体在统一平面上以逆时针,即自西向东沿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转。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
(140年)河外星系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内部的物质演化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比较厚的大气←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的稳定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可以转化成生物质能②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太阳黑子:高速运转的低温气体涡旋,11年为周期,黑子多光球层的年份称为高峰年,少的称为低峰年。
耀斑:温度较高的能量爆发。
色球层日珥:日全食时出现。
太阳风:温度过高,放出高能粒子。
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②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
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而形成。
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结构致密。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
断层地址构造不稳定,容易露水,不能造水库。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梯田的影响:优点:①防止水土流失②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足:①破坏生物多样性填海造陆的影响:优点:①增加城市用地②提高耕地面积不足:①破坏海洋生态②投资巨大紫外光:被上层大气和臭氧所吸收。
可见光:蓝色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绝大部分可见光到达地面。
红外光:被对流层大气所吸收。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太阳高度越大,光热越集中,经过大气越少,被削弱的越少)②下垫面③气象因素热力环流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方向始终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大洋中存在高压区域。
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大洋中存在低压区域。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①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③极地高压带——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①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少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季风气候: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的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干燥。
与海陆位置有关的气候:①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准静止锋:我国着名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低压系统:北半球气流逆时针辐合上升,形成气旋,阴雨天气。
如台风、龙卷风。
高压系统:北半球气流顺时针辐散下沉,形成反气旋,天气晴朗。
锋面系统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水循环三大类型(空间位置):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
六个环节(运动形态):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水循环的驱动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护全球水量平衡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③更新淡水资源④塑造地表形态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大洋环流:以副热带(30°)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反气旋60045型)②中高纬大洋环流:以副极地(60°)为中心,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③季风环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自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
(夏顺冬逆)洋流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上升流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③借助洋流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
④海洋环境。
(好处:加快净化速度;坏处:扩大污染范围)注:①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②撒哈拉沙漠延伸到西海岸,受加纳利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秘鲁沿岸的沙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③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
④秘鲁渔场: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在生命出现以前,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以后,生物演化极其活跃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从古生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和中生代末期(恐龙)。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人与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整体性的含义:地理环境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和联系;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土壤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是生物和气候。
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①成土母质(风化物):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氮除外),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②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机质积累(黑土);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
③生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
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
④地形:地势(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
⑤人类活动和土壤:培育出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板结)。
砍伐森林的影响:①破坏土壤和地表径流②减少生物多样性③加剧全球变暖 黄土高原过度开垦的影响:①破坏生态环境②使农业处于低产状况③加剧下游盐碱化、洪涝、风沙生产铜的影响:①破坏生态环境②消耗大量能源③产生废渣堆积成熟土耕作土高等植物 人类从海南到黑龙江: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因地制宜:①在湿润区:植树造林②在干旱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生态退耕:①在森林自然带退耕还林②在草原自然带退耕还草③在湿地退耕还湖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①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比较大,人口较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②南方丘陵地区:规模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
③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
④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山前冲积扇。
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
(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
全球变暖原因:①燃烧化石燃料②砍伐森林。
影响:①水热资源变化②影响农业生产③破坏生态系统④加剧自然灾害⑤加剧了极端天气和疫病流行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新能源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生产和消费以煤炭资源为主,由于石油需求量大,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②工业社会时代——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两大因素是矿产资源和交通运输。
③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日趋弱化。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了解)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自然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冰雹、雪灾、焚风、龙卷风、沙尘暴、冻雨、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