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相变化教设优质教案

月相变化教设优质教案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主题概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是教师们普遍觉得不容易教学的部分,一方面,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尤其针对涉及到运动的内容,就更不知如何入手了。

针对上述情况,这两单元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下面以《月相变化》为例,对其教学进行设计。

理论指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月相变化。

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球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月相便有了盈亏变化。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月相变化》位于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它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学习和认识。

本课主要包括了月相、给月相排序和观察白天的月相三个标题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接着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

但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只是月亮的圆缺变化,对月球的科学认识并不充分,因此本课时只是带领学生初步学习月相的成因和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
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

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定向质疑激趣导入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
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二、点拨导学合作释疑
1、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3、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4、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5、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6、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7、(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 8、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9、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10、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当然其他类似的说法也正确。


三、拓展创新知识升华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四、概括巩固归纳总结
首先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然后让同学们举手自愿来给大家说说这节可你都有哪些收获?
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五、课堂延伸课外作业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
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单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教学评价: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因此,我在本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力求站在生活的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观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获得月球位置及月相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所以我自己觉得这时一堂非常成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并且学习效果和合作效果都非常的高效。

此课的遗憾是没有让学生回家找寻有关月相变化的资料,以至在画月相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画凸月时错误最多,所以课前的小预习是有必要的。

设计特色简述:
教学流程设计科学,能够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观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获得月球位置及月相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符合学生认知结构。

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

层次分明,顺序安排合理。

附: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如下)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月相: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
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学生记录单:
2014年5月份月相观察记录单班级:姓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