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阅读学生版

古文阅读学生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一、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翻译文言文太难了,怎么办?怎么办?快使用六字诀:留、增、删、调、直、换。

哼哼哈嘿!一、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国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如:(1)(2014·成都实外·外地生)“齐朝有一士大夫”中_____是国名、______官名。

译文:“齐朝有一位士大夫”。

(2)(2014·成都嘉祥·本地生)“谢太傅盘桓东山”中“_______是官名”。

译文“谢太傅徘徊在东山”。

二、增,即增添法。

文中省略的成分要增添完整。

○1(2011·成都实外)“解绅尝从游内苑。

”《解绅敏对》中是“从(_____)”译文“解绅曾经跟从(______)游览御花园”○2(2013·成外·外地生)“秦青弗止,践行于郊衢”《薛谭学讴》中是“弗止(_____)”译文“秦青没有制止_____,在郊区的大道给他践行”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2014·嘉祥·外地生)“夫,大道甚夷!”《盲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删,译文“大道这么平整”。

②(2012·成都嘉祥)“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删,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四、调,即调整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2014·成都师大一中·本地生)“先生何以知之?”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先生用什么来知道它有隐伤呢?②(2011·成都嘉祥)“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常羊学射》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五、直,即直译法。

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

○1(2012·成外)“伊犁城中无井”《拔树凿井》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②(2013·成都嘉祥·本地生)“宗道为人刚直”译文“宗道为人刚正、正直”。

六、换,即替换法。

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①(2014·成都嘉祥·外地生)“有盲子道涸溪”《盲苦》“道”替换为____________译文:有一位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

○2(2014·四川师大一中)“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于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中的“异日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从前。

○3(2014·成都实外·外地生)“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中的“走”不是走的意思而是_________的意思。

译文:取上诗经就飞快地跑了。

二、文言文阅读四步法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真题回放:(2015·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外、成都实外西区三校联考招生入学语文真卷·10分)赵简子元日放生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注释:①: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

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客问其故.。

()(2)竞.而捕之。

()(3)、君如欲生.之()(4)简子曰:“然.。

”()2、翻译句子。

(4分)①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人怎样的行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习题一、(2015年成都七大名校招生入学语文真卷)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