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
罗山县朱堂中学余贤敬
美育,对学生来说,就是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就不是全面的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
然而,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
如果能在学习中、生活中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那么,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做到寓教于美。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灌输美学知识
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文质兼美,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都很强。
其语言上往往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表面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却是意味无穷。
阅读古诗词要细细咀嚼,涵咏玩味,使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让联想的翅膀翱翔于奇崛璀璨的艺术苍穹之中。
让感情的触觉摩挲于动人情愫的艺术形象之上。
这样,不断地寻究,不断地汲取,不断地意会,在咀嚼涵咏中,
第1页
逐渐体味古诗词尽在不言中的美的真谛。
“骏马西风塞北”是壮美,是阳刚之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美,是阴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恬淡清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壮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安宁静谧;“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画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瑰想象……
细看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阅读这首诗,仿佛看到、感到草原上天高地远,疾风拂面,碧草连天,牛羊隐现。
此情此景,使人不仅目不暇接,而且目舒神怡。
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优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课堂上,教师如果稍加点拨,就能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
再看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作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景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春风、酒旗、楼台、寺院、烟雨等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春光
第2页
图。
一、二句绘优美之景于眼前,三四句溢不尽之情于言外,诗人最后对“四百八十寺”的感慨,抒发了兴亡之感,委婉而含蓄,让人回味,促人深思。
还品李淑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对长亭晚,一片苍茫;古道西风,碧草天长。
长亭外——残阳如血,芳草似碧,诗情画意,良辰好景正是友人举杯言欢的最佳时刻;长亭内——此时的“我”虽也举杯,却不能言欢,而陷入了绵绵深长的离情之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幽幽笛声,断断续续飘入耳中,撕心裂肺。
才始送春好,又送君归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送别的人是一知己呢!此时只能对酒强欢颜,折柳以相送,祝福友人一路平安。
我们通过对此词语言的含英咀华,反复品味,可以深刻地领略其意境之美。
中国古诗词,句句珍妙,字字珠玑,博大精深,为我国古文化中的奇葩。
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与古人作跨时空的交流,无疑会
第3页
使学生的灵魂不仅得到净化,而且得到美化。
二、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学生春游、冬游等,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个老师。
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学者,无不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获得情致。
老师要告诉学生:你要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培养美感吗?那你就应该以对自然的饱满热情,对祖国河山的爱恋走进大自然吧!
辽阔的平川,令人心旷神怡;峻峭的山峰,使人振奋不已;浩瀚的海洋,让人激情奔涌;变幻的云霓,给人无限遐思。
旖旎风光,潋滟水色……自然界中的一切景物,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你,教诲着你,升华着你,向你坦露出美的潜质。
雄劲的意绪与挺拔的青松维系,痛快淋漓与瀑布千丈合拍,木叶飘零与心境萧瑟吻合,潺潺流水与悠闲温情共脉……这是客观自然的形式美与人的感官互相协调而引起的审美愉悦。
翟鹏同学春天游览了当地的名景——磨盘山,看到满山鲜嫩的茶叶和俊俏的采茶姑娘,怦然心动,回来后写出一篇抒情散文《啊,磨盘山》。
文中这样描绘:“悠扬悦耳的采茶歌,随着和煦的春风飘向山山洼洼,沟沟坡坡。
那一畦畦的茶树,多像一队队即将出征的
第4页
士兵,而检阅它们的采茶姑娘们,这时总是笑得最甜,最响亮,随着一阵阵‘咯咯’的笑声,一芽芽鲜嫩的叶尖,被一双双灵巧的手,采进一只只精致的竹筐……”这样的美句,如果不是小作者走进自然去发现,去感受,去欣赏,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
2.召开主题班会,设计黑板报,举行文艺活动,参加美化校园劳动。
在语言表现、能力表现、色彩表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一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登场讴歌学校美。
杨婷同学发言说:“春天来了,我们在学校植被种花,播下美的种子,美化校园,我们到河边清理垃圾脏物,让碧水长流;我们保护益鸟,维护生态平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具有美学意义的时空环境。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可根据他们爱唱、爱跳、爱美的特点,组织诗歌朗诵会、歌舞晚会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陶冶美的情操。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能力。
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听音乐作文,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根据春游的经历、感受写游记等。
我在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要求学生将其改为课本剧。
袁德乐同学平时喜爱唱歌,他把皇帝穿新装出游
第5页
一段改为:
(皇帝双手抱臂,半信半疑,不安地唱)
《不能和你分手》
当新装穿在身上的时候,
当人们都在瞅,
当侍卫牵起我的手,(侍卫捧皇帝手)
当鼓乐奏起响个不休,(鼓乐起)
我还是依然发抖,
还是依然发抖。
——穿着新装,
我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侍卫:起驾!(进行曲响起,游行队伍滑稽地前进。
侍卫下)(一小孩儿从后上,唱)
《读书郎》
小呀么小儿郎,
跟着别人看洋相。
没看见啥花衣,
也没看见啥新装。
别人都是胡乱讲啊,
我看皇帝就没有穿衣裳。
第6页
(众齐上,边拍手边唱)
小呀么小儿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认真学本领,
天天要向上。
咱们可别学皇上啊,
受骗上当净出大洋相。
(众谢幕,幕落。
剧终)
以上两段歌词写出了皇帝的愚蠢及小孩的真情告白。
如此否定丑恶即是肯定美好,同样具有美学价值,让人们在暴露和鞭笞丑的同时,去追求并创造美。
三、在课外阅读中增强鉴赏美的能力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的必要手段。
在一次辅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给学生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7页
读后告诉学生:“作者在这首短诗中,以极简练笔法刻画出了日本女郎的风姿:‘一低头的温柔’,宛转、顾盼多姿的情态美,并辅之以温柔的性格美,‘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作者以十分精当的比喻托出她不仅具有婷婷玉立的体态美,还有那如莲花般的粉红娇嫩的色彩美,细腻柔和的肤质美。
真是美不胜举。
”话毕,布置一道思考题:作者为什么用水莲花来比喻日本女子?
陈辉同学在做思考题时写道:“用水莲花来比喻日本女子,极为形象:它使我们由这通体翠绿而低垂红颜的水莲花自然想到那发育成熟、情窦初开的日本女郎,从肖像上表现出她的无比美丽,并进而联想到莲花仙子所具有的心性高洁的本质美。
”如此感悟美的能力,令我大感欣慰。
一首诗就有这么多美的因子,那么,一部文学名著,就是一座美的宝库。
我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像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塑造、构思的高超,语言的精美,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无不渗透着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负有重要责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也是在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斯言诚哉!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