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元美术[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宋代和元代的代表画家和画论,掌握画家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充分认识到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教学内容]1.宋代山水画2.元代文人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宋代山水画难点:宋代古典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宋初山水画宋代流行理学思想,提倡“格物致知”,知识分子以“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为学术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达到对宇宙间普遍原理的认识。
画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大到空间层次、季节气候的变化、质感、量感;小到各类岩石的纹理、水的波纹、树叶的筋脉样式。
并将这种研究落实到画面上,获得了真实再现的能力。
古人说,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
他们都是北方画家、李成描绘山东风景,范宽描绘关陕地区风景,他们两人的画风影响背诵前期花坛百余年。
李成五代时就很有名,喜欢游历,常以名士独善其身的高傲态度拒绝贵族邀请,他继承荆浩、关仝传统,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擅用淡漠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
《晴峦萧寺图》【规格】,,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
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
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画风特色。
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
宋《》中著录有《》不知是否即此图。
此画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
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
画原为明末清初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却是北宋李成画风。
范宽范宽山水画学荆浩、李成,又能独创。
其成功之处在于能深入到自然中,观察体验不同气候下山水形态变化,有《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代表作,画中有正面大山一座,一线飞瀑直落下来,水花飞溅形成空濛的水汽,衬出近处小山及房舍,路上还有行旅驴队。
这幅画一方面突出山势高耸威严,另一方面又能不遗余力地对事物细节作详尽表达,比如山石质感和进出景物,被一丝不苟地再现出来。
这就是宋代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所谓“格物”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北宋中期绘画北宋中期绘画以郭熙为代表。
他将李成、范宽以来的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郭熙,初学李成画法,后来能深入研究自然,擅长表现云烟出没、峰峦隐现之态。
早年风格细致秀美,晚年笔力雄壮,用笔灵活又严谨,用墨较为湿润。
画树用草书笔法,多作“蟹爪枝”。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淋漓的墨色和远近虚实变化,表现东区春来、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
这种着重表现大自然在不同季节、气候中的特征,是郭熙作品的一大特点。
画中雾气浮动,阳光和煦,还穿插行旅待渡的活动。
郭熙还是一位集北宋绘画理论大成的美术理论家。
他和他的儿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林泉高致》内容包括:1、山水画表现林泉之意,满足文人士大夫向往自然的意愿;2、对真山水进行深入观察体验;3、移动观察,全方位了解客观对象的观察方法;4、把情感融入山水画中;5、构图上的“三远法”,即“自山下二仰山巅谓之高原,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谓之平远。
”6、山水画家要有全面艺术修养和认真的创造态度。
7、分析具体的笔墨技法。
《林泉高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米家山水北宋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世称“二米”或“大小米”。
他们以墨点方式表现江南烟雨景色,不求工细严谨,开创了与流行的李、范宽画法不同的山水画面貌,被称为“米家山水”。
米氏父子作画不求工饰,崇尚天真自然,能打破中国画以线为主的常规,以水墨烘染和横扫墨点表现难以描绘的“晴欲雨雨欲霏”效果,提倡“信笔作之”和“意似便已”,开创“墨戏”之风,对后世绘画艺术尤其是文人画有很大影响。
米芾无真迹传世,米友仁传有《远岫晴云图》等作品,米家山水以创新面貌,丰富了中国画山水画技法,影响后来南宋院体画和元明写意画的发展。
但“墨戏”的艺术态度也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后世一些无身后艺术功底的画家,在这个口号下率意涂抹,漫不经心,歪曲了传统艺术主张,这是引以为戒的。
《远岫晴云图》城市风俗画宋代由于经济发达,人群聚居的城市繁荣起来,表现城市人群生活的风俗画作品也多有出现。
其中北宋后期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城市风俗画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历史上风俗画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图》是绢本淡墨长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笔法,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河岸及市区景观。
清明上河图,之一。
为,是画家仅见的存世精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现藏于。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形式,采用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景象,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画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右侧开端部分是郊区农村风光。
中间部分是以虹桥为中心的热闹场面,巨大的商船要穿越桥供,桥上挤满行人,桥上桥下呼叫接应,岸边人挥臂助阵,热闹非凡。
最后一段是城市内外的街市景观,包括无数行人与建筑。
这件作品像历史资料片一样,详细记载宋朝京城生活的各个方面,连商店里摆设的各种货物,也可以分辨出来。
第三节元代文人画和其他绘画元代(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全国的异族政权,凭武力治国,不重视文化,对汉族有不平等待遇,知识分子地位极低。
一向以读书仕进为人生目标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无法施展抱负,转而以消极态度对待实现。
再加上元代取消宫廷画院制度,因此,中国美术由宫廷美术为主变成以在野文人绘画为主,文人画得到异乎寻常的发展。
文人画家借笔墨自命清高,潜心于研究自然,以表现心境为主,并以书法入画,以诗文题画。
元初绘画赵孟頫(1254~1322)宋王朝宗室。
宋朝灭亡后,他本在江南隐居,但元朝政府坚持要他出来工作,他被迫入京做官,连任五朝,级别不低,但只是文学侍从之职,直至终老。
他是元代画坛上中心人物,是文人画领袖,修养全面,功力深厚,能掌握各种绘画题材和技法。
他希望能去掉刻板的工匠气和忽视技术锤炼与传统笔墨的习气,提出重视“古意”的艺术主张,强调书法用笔,主张“书画同法”,追求清雅朴素的艺术格调,成功的进行托古改制、推成出新的艺术变革实践,取得了非凡成就。
《鹊华秋色图》青绿设色,用笔松动,干湿并济,风格十分独特。
两座山的造型分别是圆形和三角形,山石纹理用董巨派的披麻皴,前景树的画法有李成,郭熙派的强劲与屈曲,在表现秋天暖色调时,又开启后来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之风。
《鹊华秋色图》【年代】元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规格】图卷,纸本,设色画。
纵:28.4 厘米,横:90.2 厘米。
珍藏于台北故宫的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这是他为山东好友周密而作的一幅思乡画。
后来,许多人都收藏过这幅名画,其中有一个人还在上面题了鹊华秋色四个大字。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题写的。
这一次,乾隆皇帝游览济南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
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将这幅画打入冷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
可没想到是,就在这首诗作完不久,却发生了一件令他伤心不已的大事,为此,乾隆竟责怪起自己和《鹊华秋色图》来。
这是为什么呢?说也凑巧,乾隆吟诗不久,京师快马便传来急报:皇后病故了!听闻此讯,乾隆顿时潸然泪下悲伤不已。
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
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那,他反悔了。
对书画颇为喜爱精通的乾隆皇帝明白,这幅传世名画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烧了,没了宝贝,自己会被后人指责!想到此,乾隆恢复了理智,打消了烧画的念头,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打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这幅画。
从此以后,乾隆皇帝害怕触景生情,引起伤感,也就再没看过《鹊华秋色图》,更不肯再登鹊华桥了。
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
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退踞台湾,他们将故宫藏品连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传说中被乾隆皇帝下旨封存的《鹊花秋色图》,也被迫离开深宫,和这批国宝一起,越过海峡到了宝岛台湾,被珍藏在台北故宫。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一思乡名画,1989年10月5日,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发了赵孟?\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邮票,让人们在方寸之间,一睹这幅名画的风采。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黄公望,50岁左右开始作画,取法荆浩、董源,以水墨浅绛法画家乡山水,画风平淡自然,对明清画家有巨大影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为(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之一。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