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人教版初二物理(下)课题: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思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堂课的实验器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引入:我以一个普通的塑料瓶(底部已经去掉)引入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质疑:底部去掉的塑料瓶也能装上水吗?从而展开了本堂课的教学。
1. 大气压强的存有。
用真空罩(已经抽掉了里面的空气)装上塑料瓶,放入空气,塑料瓶被压扁。
从这个现象中发现:是空气压扁了塑料瓶,很自然的得出了空气是有压强的。
然后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泡沫自动上浮),验证大气压的存有,并启发学生我们是怎样利用大气压的,为后一环节学生实验作铺垫。
通过上个实验的启发,学生完成实验---气球自动进入瓶中和气球完好无损从瓶中取出来。
进一步体验大气压的存有。
最后回归历史,告诉学生,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大气压强的存有就做了探究----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
2.大气压的测量。
吸盘演示实验引出粗测大气压(P=F/S),并评估这个实验,从而让学生思考其他测量大气压的方法(P=ρg h)。
从覆杯实验加以引导,然后通过视频(水柱实验),学生明白用水来测量操作不便,引入思考:怎么改进实验。
引出托里拆里实验。
教育学生,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前辈们作出的不懈努力,向前辈致敬和学习。
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大气压压在人手掌上的力多大?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
介绍大气压还能够用测量工具测量,并让学生自制气压计,锻炼学生的动手水平。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通过视频(用自制气压计带学生上山测大气压)总结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提出大气压对沸点的影响。
告诉学生,大气压除了与海拔高度相关以外,还与天气、季节、温度等相关,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
4.大气压的应用。
介绍大气压也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引出大气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寻找生活在利用大气压的事例。
并现场做真空收纳袋的使用,让学生感觉大气压真的很有用,并通过高原反应,提出大气压有害的一面。
拓展:假如没有大气压,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谈谈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余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基本情况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力求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学生熟悉的吸管、吸盘等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
第二,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现象的对比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本不但对教师的演示实验提出要求,还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图,还在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中,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性的活动,期望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实验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物理学习初步了解了一些物理现象,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学习方法。
他们的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在进一步学习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时,还需要有直观形象和表象的支持。
通过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实行物理探究的兴趣,为深入教学引路。
教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因为大气压强的客观存有而产生的现象。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③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自己动手体会大气压强的存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亲自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大气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理解,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②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并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学资源:真空罩锥形瓶玻璃瓶(带橡胶盖)玻璃管胶管气球红色的水打气筒(两用)塑料注射器水柱实验(录像)托里拆里实验(录像)自制气压计探究大气压(录像)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学生备注普通的塑料瓶装水现象:没装上水(漏了)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查找原因:瓶子底部去掉了的动动脑漏了的塑料瓶也能装上水吗?质疑!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
盖上盖,再次装水。
现象:装上了。
原来真的能够!不可思议。
要想解开这个谜,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进入今天的大气压强的学习。
原来和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引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学课本。
学生打开课本,开始自学体现新课程教学,先学后教教师学生备注演示:真空罩中装有一个塑料瓶,放入空气后,塑料瓶怎么啦?变扁了直观地反应了大气压强的存有我放入了什么?空气层层引导,得出的结论自然,降低了学习的难道是谁压扁了塑料瓶?空气放气难道空气也能产生压强??好像能初步能得出结论,为后面的自己验证铺垫气体像液体一样,也有压强。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我们把空气层叫大气,大气对浸在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原来气体有压强板书:一、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
泡沫会自动浮上来吗?思考:观察玻璃罩内外水位高度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强实验现象:玻璃罩外水位下降,里面水位升高,泡沫浮起来了。
老师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学生一起分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改变容器里的大气压强,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这样我们就能够对大气压强实行合理的利用了。
根据刚才实验得到的启发,你能不能让气球自动的进入玻璃瓶中,并通过实验,思考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有。
通过实验体会大气压强的存有,并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方向,降低学习难度,你通过什么方法让气球自动进入瓶子的?抽气合作学习。
贯彻新课程理念。
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学生分析,其他的学生补充。
如果要让气球完好无损地自动从瓶子中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实验深入理解人类利用大气压强的方法你用了什么方法?充气体验实验的乐趣、合作学习的乐趣。
这又是什么原因啦?学生分析。
类比液体压强,联系刚才的实验,谈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类比学习,降低难度板书:方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强的方向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实,在古代,人们认为大气并没有压强,直到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彻底推翻了人们的理解,因为这个实验的发生地在马德堡市,所以这个实验叫着马德堡半球实验,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实验,有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学生体会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大力士来动手拉铁制半球。
现象:学生拉不开铁制半球联系历史,追逐历史的发展过程;情感教育:敢于挑战板书:马德堡半球实验谁能解释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学以致用如果要想拉开,怎么办啦?动手试试。
放气两个女生拉球。
现象:很容易拉开了实验反差让学生明白:是大气压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不但存有压强,而且还很大,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啦?学生思考:这么费劲都拉不开,大气压强到底多大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老师学生备注这是一个吸盘,我一压,吸盘就吸在了黑板上,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回答:挤掉吸盘里的空气,外界的大气压强把吸盘压在了黑板上。
从生活走向物理。
如果我要想知道压在吸盘上的大气压强,怎么办啦?各个小组能够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需要压力和受力面积。
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
板书:大气压强的测量压力怎么测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测出刚拉下吸盘时的拉力;吸盘的面积。
请评估一下这个实验吸盘内空气没法挤尽;吸盘掉的瞬间不好读数;吸盘的面积不好测量发散思维如果我们要精确的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怎么办啦?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思考: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动动脑在玻璃瓶中装满水,盖上塑料片,倒过来,塑料片会掉吗?猜想理论联系实际现象:没掉为什么?大气压强托住了塑料片惊讶,又理所当然。
如果将瓶子倒放入水槽中,抽掉塑料片,水柱会下降吗?猜想,并思考为什么?步步引导现象:不会降分析:大气压强大于了玻璃管里水柱的压强换一个长一点的玻璃管,只要管中水柱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水柱就不会降;如果有一根充足长的玻璃管,里面水柱的压强已经大于了大气压强,会出现什么现象啦?思考并回答:下降步步引导下降到什么时候?下降到水柱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的高度是大气压强支撑起了这么高的水柱,只有我们测量大气压强支撑住的水柱的高度,我们就能够算出大气压强的值了。
大气压强到底能支撑起多高的水柱啦?猜想学生看视频(水柱实验)结果:10M左右高度体会间接测量方法验证猜想实验不方便操作,怎么改进?学生思考情感教育:学习古人敢于探索的精神板书:托里拆里实验托里拆里只用了一个根1M长的玻璃管就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托里拆里实验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值的啦?观看视频(托里拆里实验)我们把760MMHg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作标准大气压,用P0表示,通过刚才的自学,告诉老师,760MMHg高水银柱等于多少帕啦?1.013×105Pa板书:标准大气压用P0表示P0=760 mmHg=1.013×105Pa1.0×105Pa的压强压在手掌上能产生多大的压力啦?学生计算:P=FS=1.0×105Pa×0.01m2=1000N 联系生活,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同学们请伸出右手,现在相当于2个人站在了你的手掌上,你有受压的感觉吗?没有联系实际三、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吹气现象:玻璃管水柱升高四、大气压强的利用大气压强除了与海拔高度相关以外,还与天气、气温等因素相关,所以大气压强也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气压强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利用大气压强的事例啦?学生讨论,展示。
吸盘吸管输液呼吸火罐等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板书:大气压强的利用吸管就一定都能吸上饮料吗?能质疑同学们能够试试,桌上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器材,用注射器模拟人吸的过程,赶紧动动手吧。
学生动手实验理论和生活相结合你吸上水了吗?一部分学生:有另一部分学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原来大气压强有如此妙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对比两种器材,有什么不同?一个有出气口,一个没有观察入微,通过简单的事例,解决了生活中“吸”类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此,把水吸上来主要靠的是谁的力量?大气压强再观察胶管的变化胶管变扁了联系实际小结:(一)我的收获(二)我的反思我的评价:完成课本“动手动脑”第1—4题课堂板书:一、大气压强马德堡半球实验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 P=F/S2. P=ρg h 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0= 760 mmHg=1.013×105Pa三、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海拔高度四、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设计说明:1.本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学生主导,老师引导;学生主体,老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