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西药盐酸氯丙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者:何礼杰指导老师:雷新跃【论文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氯丙嗪的理化特性、中枢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

重点阐述了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氯丙嗪;药理作用;副作用目录【论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盐酸氯丙嗪的理化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2、氯丙嗪的药理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氯丙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机制 (3)3.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作用 (3)3.4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3)3.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4、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5、氯丙嗪的副作用 (5)6、氯丙嗪和其他药物合用时注意事项 (5)参考文献 (6)1、盐酸氯丙嗪的理化特性盐酸氯丙嗪为白色或乳白色结晶粉末;微臭,味极苦。

有引湿性。

熔点为194-198℃。

在水、乙醇或三氯甲烷(氯仿)中易溶,在乙醚或苯中不溶。

5%的水溶液pH值为4~5,游离碱的pKa值为9.3。

本品具有吩噻嗪环,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质。

在空气中或日光中放置,逐渐变为红色。

在其溶液中加入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维生素C等抗氧剂,可以阻止变色。

盐酸氯丙嗪水溶液遇硝酸显红色;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显稳定红色。

2、氯丙嗪的药理机制主要阻断脑内边缘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这是其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机制。

但是氯丙嗪也能阻断肾上腺素a受体和M胆碱受体。

因此其药理作用广泛,也是其长期应用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基础。

DA能神经元并不是只存在于边缘系统,如D2样受体也分布在黑质纹状体系统(锥体外系)以及其他区域(如下丘脑控制激素释放因子处)。

因此,DA 受体拮抗剂氯丙嗪虽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状,但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和内分泌改变。

【1】3氯丙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3.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称神经安定作用。

氯丙嗪能显著控制活动状态和躁狂状态而又不损伤感觉能力;能显著减少动物自发活动,易诱导入睡,但动物对刺激有良好的觉醒反应;与巴比妥类催眠药不同,加大剂量也不引起麻醉;能减少动物的攻击行为,使之驯服,易于接近。

正常人口服治疗剂量氯丙嗪后,出现安静、活动减少、感情淡漠和注意力下降、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答话缓慢呆滞,而智力正常,在安静环境状态下易于入睡,属于浅睡状态,但也易于唤醒,醒后神志清醒,随后又易入睡。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丙嗪后则显现良好的抗精神作用,能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状态,大剂量连续用药能消除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减轻思维障碍,使患者恢复理智,情绪安定,能够生活自理。

但是要注意的是本品对于抑郁症无效,甚至可使之加剧。

【1】3.2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机制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样受体而发挥疗效的。

但是,由于氯丙嗪对这两个通路和黑质—纹状体通路D2样受体的亲和力几乎无差异,因此,在长期应用氯丙嗪的患者中,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氯丙嗪的镇吐作用也较强。

小剂量时即可对抗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引起的呕吐反应,这是其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的结果。

大剂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但是,氯丙嗪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对顽固的呃逆有效,其机制是氯丙嗪抑制位于延脑与催吐化学感受区旁呃逆的中枢调节部位。

【1】3.3氯丙嗪对体温调节作用氯丙嗪对调节体温的主要是对下丘脑体温调节区域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解热镇痛药不同的是:氯丙嗪不但降低发热机体的体温,也能降低正常体温。

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是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环境温度愈低其降温作用效果愈显著,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则有协同降温作用;在炎热的天气,氯丙嗪却可使体温升高,这是其干扰了机体正常散热机制的结果。

3.4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氯丙嗪能阻断肾上腺素a受体和M胆碱受体。

阻断a受体使血管平滑肌壁扩张、引起血压下降,但由于连续用药可产生耐受性,且有较多的副作用,故不适合用于高血压的治疗;阻断M胆碱受体作用较弱,引起的副作用有口干、便秘和视力模糊等。

【1】3.5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可促使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如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和ACTH等。

氯丙嗪阻断D2亚型受体,增加催乳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氯丙嗪也可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根据这个也可试用于治疗巨人症。

4、临床应用口服易吸收但不完全,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相同剂量的氯丙嗪,血药浓度可差10倍以上,2~4小时到达血药浓度峰值。

进食时服用抗胆碱药均能明显延缓胃中食物的吸收。

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分布于全身,亲脂性高,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到达血液后,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分布于脑、肺、肝、脾、肾中较多,其中脑内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0倍。

主要在肝经P450系统代谢为多种产物,经肾排出。

因其脂溶性高,易于蓄积在脂肪组织内,停药后数周乃至半年后,尿中仍可检测出其代谢产物。

还有就是在体内消除和代谢随年龄而递减。

根据氯丙嗪的这些特性,故因个体化给药及老年患者须减量【1】。

氯丙嗪能够显著缓解阳性症状,如进攻、亢进、妄想和幻觉等。

但是对冷漠等阴性症状效果不佳。

急性期用药起效较快。

主要用于I型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为主)的治疗。

尤其对急性患者效果显著,但不能根治,需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差。

对II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效甚至加重病情;氯丙嗪对其他伴有的兴奋、躁动、紧张、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各种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等)和症状性精神病的兴奋、幻觉和妄想也有效,但剂量要小,症状控制后须立即停药。

氯丙嗪在临床上使用的时间也算是长而久(50多年)了,证明该药治疗精神病安全有效,至今国内许多精神病科医生仍将其列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氯丙嗪主要代谢及体内分布通过对Wistar大鼠进行灌胃服用药物后收集24 h内尿样,经固相萃取(SPE)净化提取后,采用GC-MS(EI、PCI)检测。

对比空白尿液与阳性尿液萃取液的质谱图,并根据质谱裂解规律鉴定其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尿液中共检出吩噻嗪、2-氯吩噻嗪、N-(2-丙烯基)-2-氯吩噻嗪、丙嗪、2-羟基吩噻嗪、去甲基氯丙嗪、2-氯-7-羟基吩噻嗪、2-氯吩噻嗪砜、3-羟基丙嗪、丙嗪亚砜、吩噻嗪砜、7-羟基氯丙嗪、氯丙嗪亚砜、去甲基氯丙嗪亚砜、N-乙酰基去甲基氯丙嗪、N-乙酰基-N-去二甲基氯丙嗪等多种代谢物,其中2-氯吩噻嗪、丙嗪、去甲基氯丙嗪、7-羟基氯丙嗪和氯丙嗪亚砜为主要代谢产物[3]。

大鼠体内氯丙嗪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2249.18±164.23μg/g)>肝(880.17±8.62μg/g)>肺(571.09±0.82μg/g)>脑(108.62±27.38μg/g)、脾(105.37±17.64μg/g)、肾(100.33±0.34μg/g)、心(95.11±4.63μg/g)>心血(6.31±1.87μg/mL)。

【3】由于氯丙嗪具有较强的神经安定作用,对兴奋、激进、焦虑、攻击、躁狂等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于临床急诊或急性期治疗,可首先采用25~50mg氯丙嗪与等量异丙嗪混合深部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滴注,达到快速有效地控制兴奋和急性精神病性症状,再观察具体情况而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呕吐也具有显著的镇吐。

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显著疗效。

对于晕动症则无效。

物理降温配合氯丙嗪应用可降低患者体温,因而可用于低温麻醉。

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机体处于这种被称为人工冬眠的状态,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能阶段。

为进行其他有效的对因治疗争的宝贵的时间。

人工冬眠多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中枢性高热及甲状腺危象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氯丙嗪中毒引起血压降低,不能用肾上腺素升压。

这是因为氯丙嗪阻滞了a受体,当用肾上腺素时,没有a受体升压效应,此时B受体效应得以充分表现,出现血压翻转作用,因此不宜选用;而应选用主要激动a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试验对32例伴发顽固性呃逆的ICU患者施以盐酸氯丙嗪临床治疗。

结果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治愈率达93.7%。

[2]5、氯丙嗪的副作用氯丙嗪用药后可以产生多种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无力等中枢抑制作用;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口干、便秘等阿托品样作用以及鼻塞、体位性低血压等a受体阻断症状。

其特征性的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与药物种类、剂量、个体敏感性及长期用药有关。

其表现形式为: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②静坐不能;③急性肌张力障碍。

以上三种反应主要因为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DA功能减弱而Ach功能增强所致,减量或者停药可减轻或消除,也可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后长期不消失,其机制可能是突触后膜DA受体长期被抗精神失常药阻断,使多巴胺受体数目增加,即向上调节,从而使黑状纹状体DA功能相对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