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多一点认真,多一分成绩!我能行,我优秀!一、积累与运动(共22分)1.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褐苍苍cāng稍纵即逝jì脍炙人口kuài分道扬镳biāoB精益求精qíu弄巧成拙zhuó如释重负zhòng循规蹈矩jǔC万紫千红zǐ烂砍烂伐làn不可言喻yù按步就班bùD参差披拂cī汗流浃背jiā娟然如拭shì一曝十寒pù2.请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pC《格列佛游记》是法国作家格列佛用类似纪实手法,生动地记述了他在大人国、小人国等海上诸岛的神奇经历,影射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D英国作家丹尼尔·迪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以日记体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鲁滨逊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28年的艰难经历,告诉我们战胜自己的怯弱和悲观是很重要的。
6.诗文默写填空(10分)(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2)《游山西村》中反映人生哲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的诗句是,。
(3)苏轼在《浣溪沙》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
(4)周庄的河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与《小石潭记》中“”的潭水都给我们带来绝美的听觉享受。
(5)《过故人庄》中对仗工整,运用描写勾画优美恬静田园生活的颈联是,。
7.对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词上阕写景,绘出了边塞风光的荒凉。
尤其是“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个意象更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荒凉的意境。
B.下阕是抒情,既饱含爱国的激情,又怀有浓重的相思,抒发了内心复杂而矛盾的心情,感情的基调苍凉而悲壮,却也不失豪放慷慨。
C.这首小令开了边塞词的先声,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模式。
D.“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还没有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还乡是无从谈起的。
此句引用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典故,含蓄地表明将士们为国建功的理想。
二、阅读理解(共48分)(一)阅读文言文两篇完成8-12题。
(共13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4分)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之:山川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11.请用/划分句子停顿:念无与为乐者(1分)1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分)(二)阅读选文,请仔细思考并完成13—17题(共13分)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请,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3、这段文字提出了论点,请用一句话归纳出来。
(2分)1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的精神?(2分)15、“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有。
(只填写序号即可)(3分)16、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p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
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
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
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
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
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
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
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
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
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
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
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
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
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
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
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8.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2分) 19.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3分)第③段内容与“”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相对应。
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2分)a处:b处:21.游记也是在记游,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游踪?(2分)(四)阅读短文《厄尔尼诺现象》,请回答22—29题(共13分)1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爪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与赤道流(暧流)相遇,形成了世办上著名的渔场。
这里的鱼产量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
但是近几十年来,约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渔业大幅度减产,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2厄尔尼诺出现时,不仅秘鲁沿岸的气候突然变化,其他许多地方的气候也一反常态:该热的地方不热,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雨的地方赤日炎炎,焦土便地,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大雨滂沱,洪涝成灾。
这是什么原因?3原来厄尔尼诺来临是,海洋温度会变得异常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打破了大气环流中热量、水流等动态平衡分布,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它的规律。
以来,它出现了17次,每次都使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来了个改变。
如1972年厄尔尼诺出现时,热带和亚热带许多地方就经历了一场百年少有的寒流,1976年我国东北收回成命反常的低温气候,造成粮食减产。
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再次来临,这次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最高达6°C—9°C,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灾害频频发生,如印度出现特大干旱,秘鲁发生雪p24、这篇文章采取了逻辑顺序,具体说是。
(1分)25、第2自然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
(1分)26、请概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分)27、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分)28、第4自然段中带点的“大约”“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29、厄尔尼诺频频光顾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呢?(2分)三、作文:请二选一认真完成(30分)(一)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飞上月球”、“美梦成真”、“得到理解”等。
2、要有真情实感,语言通畅。
3、不少于600字,符合书写要求。
(二)请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却要清晰,题目自拟,符合书写要求。
山腰有一小村庄,多年来村民日常用水一直取自村口一眼古井,可近日井水忽然枯竭,村民只好下山取水。
李老汉也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人一天轮流下山取水。
首日,大儿子早早起身,肩担两桶,直奔山下,不辞辛苦,往返四次,总算在日落西山时注满了家中大缸。
第二天,二儿子携四只空桶下山,先到朋友家借马一匹,以马载桶,往返两次,日方过午,已将大缸注满。
第三天,轮到三儿子取水,他想起日前在山顶砍柴时所见清泉,于是上山循流观察地势,深思熟虑后召来村民,移石挖沟,山泉遂改道流经村中,村民再无缺水之苦。
提示:如果你想得高分,请先明确中心,然后精选素材;如果你想得高分,请先认真构思,统筹安排;如果你想得高分,请锤炼语言!-学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答案1D2.覆没改成覆盖3.B4.按照对偶和比喻的句式和修辞即可5.C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