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电力电子技术(DCDC)
第五章电力电子技术(DCDC)
该模式下,K1、K4导通时间短,K2、K3导 通时间长,平均电压为负。
④模式四 ——斩波电路输出正向电压,负载 电流为负,电动机反转
该模式下,K1、K4导通时间长,K2、K3导 通时间短,平均电压为正。
3、受限单极性斩波控制
在正转期间使K2、K3一直关断,让K1进 行PWM控制,K4一直导通.
在反转期间使K1、K4一直关断,让 K2进行PWM控制,K3一直导通。
输入输出波形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
5.3.2 Cuk斩波电路
ton Uo E E toff 1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及电流通路
5.3.3 Sepic斩波电路和Zeta斩波电路 Sepic斩波电路
ton Uo E E toff 1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及电流通路
Zeta斩波电路
ton Uo E E toff 1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及电流通路
5.4 可逆斩波电路 几个概念: 可逆:既可正,又可负。能量可双向传递。 电流可逆:电流的方向可正可负。 能量的双向传递: 电压或电流的方向可以反向,能量可 以双向流动。 可逆斩波电路:斩波电路的电流或能量可 逆向流动。
MOSFET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导电器件,以往的 应用中只利用了正向导电特性,形成了MOSFET只 能单向导电的概念。由于MOSFET存在寄生二极管, 在用作同步整流管SR时,将MOS管反接使用,即源 极S接电源正端,相当于二极管的阳极,漏极D接电 源负端,相当于二极管的阴极,当MOS管在门极信 号的作用下导通时,电流从源极S流向漏极D。 事实上,同步整流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开关电源技 术的标志,凡是高水平的开关电源,必定有同步整流 技术。使用上,不再局限于5V、3.3V、2.5V、1.8V 这些低输出电压领域,12V、15V、24V也在使用同 步整流技术。
5.1 直流降压斩波电路(Buck电路)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
负载电流断续
5.2 直流升压斩波电路(Boost 电路)
T Uo E toff
VT导通与关断时的等效电路
5.3 直流升降压斩波电路 5.3.1 升降压斩波电路 (Buck - Boost chopper)
升降压斩波电路
5.6.2 同步整流电路的基本原理
半波同步整流电路及波形图
上图中,在u1的正半波,给SR的栅极施加控制信 号ugs,则同步整流管导通,电流i由源极S流向漏极D。 在此期间,电阻R两端的电压就等于u1。在u1的负半 波,SR的栅极所施加控制信号ugs变为零,同步整流管 关断,电路断开,电阻R两端的电压变为零。到下一个 电源周期时,重复开通和关断同步整流管,则负载R上 就得到了半周期电压,从而实现了半波整流。在该电路 中,电源电压与SR的栅极控制信号是同步变化的。因 SR中存在体二极管,图中电路还会出现另一种工作状 态。即电路工作时,如果不给栅极施加控制信号,电路 仍会在电压周期的正半波由电源、电阻R、体二极管构 成回路。不过此时SR的体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压降和反 向恢复时间都较大,故在这种情况下,整流过程产生的 损耗将会明显增加。这也是同步整流管的源极S接电源 正端的原因。
第三种工作方式——电流io有正有负,平均 值很小,对于电动机而言,相当于负载很小
电流io为正时,分VT1导通和关断两种情况:
电流io为负时,分VT2导通和关断两种情况:
第三种工作方式的另一种理解法—— 把VT1和VD2、VT2和VD1当作两个双向开关 双向开关: 开关电流有正有负,开关可双向导电, 更接近理想开关。 IGBT与二极管反并联可以理解为一个 开关。
5.5.1 单端正激变换器
单端变换器是在降压斩波电路中插入隔离变压 器构成的,典型的单端正激变换器如下图所示。
N1 u+
N1
N2 VD1 + u
N2
L uD +
N3 uN3 + E V
VD2
C
Uo
R
VD3
降压斩波电路
变压器有三个绕组,N1是一次绕组,N2是二次绕组, N3是复位绕组,L是输出滤波电感,C是输出滤波电容, VD1是输出整流二极管,VD2是续流二极管,VD3是复位绕 组的串联二极管。 电路中开关管V按PWM控制方式工作。V开通时,E加到 变压器原边绕组N1上,N1中电流iN1线性上升(因原边电压 恒定),变压器铁芯磁通Φ增加,在副边绕组N2中感应出上 正下负的电势,使二极管VD1导通,VD2截止,L储能,流经 其电流逐渐增大,变压器向负载提供能量。这期间,复位绕 组N3感应出负电压(下正上负),VD3截止。V关断时,变 压器原边绕组N1极性变为下正上负,副边绕组N2极性也随之 发生变化(变为下正上负),VD1关断,L的电流因不能突变 而经VD2续流,L放能,流经其电流逐渐减小。V关断期间, 变压器中储存的能量经绕组N3(极性变为上正下负)和复位 二极管VD3回馈到电源。
利用开关来表示的电流可逆斩波电路
工作原理分析 负载性质:电阻-电感-反电势 ——电流滞后电压 注意:K1、K2不能同时导通,否则电源短路。 K1导通时,或是VT1导通,或是VD2导通, 取决于电流的方向。电流为正, VT1导通,电 流为负, VD2导通。此时U0=E。能量的流向 取决于电流io的方向。 K2导通时, U0=0。电流io的方向取决于电 感中的储能情况。
总结:
受限单极性方式无论电动机正转还是 反转,都只有一只开关管处于PWM控制方 式,既减小了开关损耗又降低了上下桥臂 同时导通的机会,运行最可靠,应用最多。 缺点:负载较轻时,电动机电流小,出 现断续情况,负载平均电压提高,电动机转 速升高,机械特性变软。
5.5 带隔离变压器的DC/DC变换电路
单端反激变换器电流连续时的工作波形图
ube
O
ton T t1
toff t2 t
φ
O
t E
uN1
O
K12Uo
t
i1 I1min
O
I1max t
i2 I2max
O
I2min t
5.5.4 半桥变换器
隔离型半桥变换器电路
变压器一次侧的两个端子分别与C1、C2和全控 型器件V1、V2的中点相连;变压器二次绕组带有中 心抽头,构成全波整流电路。变压器二次绕组N2和 一次绕组N1的匝数比为K=N2/N1。设两个电容器 的容量相同,则电容器中点的电压为E/2。V1、V2 交替导通,在变压器一次侧形成幅值为E/2的交变 电压,改变V1、V2的导通占空比,就可以改变二次 侧整流电压uN2的平均值,也就改变了输出电压Uo。 为了避免上下两个开关同时导通而造成短路,每个 开关各自的占空比不能超过50%,且要留有足够的 裕量,这样就出现了二者同时关断的情况。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第五章
DC/DC变换
DC/DC变换是干什么的? DC/DC变换电路能将一组电参数的直流电 能变换为另一组电参数的直流电能。这些电参 数包括: 直流电幅值 直流电极性 为什么要进行DC/DC变换? 应用DC/DC变换技术可使直流输出电压脉 动更小、纹波更低。具体:
直流传动装置——提高稳态和动态性能; 直流电源——减小体积、降低重量,提高效 率; 逆变焊机——降低体积和重量、提高电源效 率、提高焊接质量。 DC/DC变换的方法 目前主要用脉冲调制实现输出电压的控制, 方法主要有两种: 1、脉冲宽度调制(PWM)——应用较广 2、脉冲频率调制(PFM)
变换器波形图
ube
O
T/2 ube1 T
T/2 ube2 t
uN1 E/2
O
Ton u2 KE/2
O
E/2
t
t
iL
O
t
iVD3
O
t
iVD4
O
Ton
T/2
T
t
5.5.5 全桥变换器
隔离型全桥变换器电路
5.6 同步整流电路
5.6.1 同步整流电路概述 为了降低损耗提高电源效率,采用开关时间短、 输入阻抗高、导通压降低的电力MOSFET来代替二 极管完成整流。由电力MOSFET构成的、与一次侧 开关器件电压相位同步的整流电路就是同步整流电 路(SR)。用于同步整流的MOSTET要求具有双向 导电特性。同步整流管及其电路图形符号如下。
2、双极性斩波控制
使K1、K4和K2、K3成对按照PWM控制方 式交替导通,并且使K1、K2和K3、K4的导通 状态互补,避免电源短路。 四种工作模式: ① 斩波电路输出正向电压,负载电流为正 ② 斩波电路输出反向电压,负载电流为正 ③ 斩波电路输出反向电压,负载电流为负 ④ 斩波电路输出正向电压,负载电流为负
许多场合需要带隔离变压器的DC/DC变换电 路,结构如下图所示。也称直—交—直变换电路。
采用隔离型结构的电路实现DC/DC变换的原因: (1)输出端和输入端需要隔离; (2)某些应用中的多路输出之间需要隔离; (3)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远小于1或者远大于 1; (4)交流环节采用较高的工作频率,可以减小变压 器和滤波电感、电容的体积和重量。为了减小环境 噪声,交流环节的工作频率应高于20kHz这一人耳 的听觉极限,一般工作在几百kHz到几千kHz。 隔离型DC/DC变换电路分为: 单端(single end)电路 双端(double end)电路
5.5.3 单端反激变换器
单端反激变换器电路
i1 N1 u+ N1 E i2 VD N2 uN2 +
C
io + Uo R
变压器的一次绕组N1 与二次绕组N2的同名端相 反,C是输出滤波电容。
V
采用PWM控制方式。当全控型器件V开通 时,变压器原边绕组N1有电流流通,并有上正下 负的电压,变压器副边绕组N2的同名端耦合出同 样极性(下正上负)的电压,二极管VD截止,流 过绕组N1的电流i1线性增大,电感储存能量;当全 控型器件V关断时,电流i1变为零,二次绕组中产 生反方向的感应电势,即形成上正下负的电压,使 二极管VD导通,变压器中储存的磁场能量通过绕组 N2和二极管VD向负载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