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

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自古英雄出少年(海娃)1937年7月7日的一一声炮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受华战争,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争取独立、自由,走上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

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给大家讲的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说的是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勇斗日本鬼子的故事。

他每天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小英雄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当时,凡是插鸡毛的信都是很重要的),于是他假装赶着一群羊以放羊为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动,把鸡毛信拴在“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日本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在一个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大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紧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从羊屁股上取了下来,口气跑了几里路。

很快,后面的鬼子追了上来,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

他又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可是鬼子的骤马不能爬随唱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这时,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痛扯开嗓子喊“八路军.叔....”.赶来的八路军消灭了日本鬼子,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张连长,胜利完成了任务。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刘胡兰)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记载着许多不同凡响的人物,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刘胡兰。

她 15 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5 岁啊,正是人生最灿烂的时候啊!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她呢,小小年纪,却肩负起“国家 " 的重任。

1947 年的冬天,刘胡兰为了处理一些事情和机密文件,没有及时转移,不幸落在了国民党狗子军国民党特务手里。

这时,一个认识刘胡兰的叛变民兵,恶狠狠地说:“刘胡兰,今天你要当心,呆会儿向你问话,你可得老实说,否则就别想过关。

刘胡兰被带进一个大庙,一张条桌后面坐着一个匪军官,中等个,长着满脸络腮胡子。

审问开始了:“你是胡兰子?”“我是刘胡兰”“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对,我是共产党员! "“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就我一个!”“你们区上还有多少共产党员?”“就我一个!”“不可能吧!怎么只有你一个呢?你不说我们也知道! " “你都知道了,还用得着问我吗! "“你给八路军办过什么事? " “只要我能办的,啥事都办过。

”“你难道不知道做共产党员要杀脑袋吗?小小年纪就不怕死!“刘胡兰瞪着眼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大胡子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说:“我看你年纪轻轻,怪可怜的。

这样吧,你只要把你了解的说出来,我就不为难你,还给你地,给你钱。

”“你就是给我个金娃娃,也甭想让我告诉你们!”审问的匪军官又换了一副腔调说:“这样吧,等会儿开大,你只要在乡亲面前认个错,说你参加共产党是受骗的就行了。

”刘胡兰听了,气得满脸通红说:“呸!办不到!”这下,大胡子恼羞成怒了,对匪兵一挥手说:“带出去!”刘胡兰被带到庙前的广场上。

“抬家伙。

”匪军官一声令下,几个匪兵抬上来三口铡刀,上面还流着革命者的鲜血。

“你才 17 岁,难道就不怕死?”“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死也不说,决不投降!”刘胡兰毫不畏惧,在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前,她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顷刻间只见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那年她才 17 岁啊!刘胡兰以短暂的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道理。

多少年后的今天,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着先烈的足迹,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一封鸡毛信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华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叫海娃的孩子。

有一天,爸爸叫他把一封鸡毛信送给三王村的八路军。

爸爸说:“海娃,天黑之前一定要送到,千万不要落到鬼子手里!”海娃听了,一挺胸膛,说:“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便赶着羊向三王村急匆匆地跑去。

海娃走到了一个山沟里,没想到迎面就碰上了鬼子。

他急得满头大汗,心想:怎么办?把鸡毛信藏在哪儿呢?突然,海娃看见领头羊粗大的尾巴,心里冒出了一个好主意:把信绑在羊尾巴底下,这样鬼子肯定不容易发现。

海娃飞快地把鸡毛信拴在领头羊的大尾巴里。

鬼子来到了跟前,大声问:“你的,干什么的?”海娃装出很害怕的样子,说:“放羊的。

”鬼子上前搜查海娃的身。

鬼子东摸摸,西摸摸,只摸到了一个大地瓜。

鬼子又问:“你的,认不认识三王村?”海娃本来想说不认识,又一想:不如把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

于是,他就又装着害怕的样子,小声说:“认识”。

鬼子一听,高兴极了,说:“带路!”通往三王村路有两条,一条是小路,一条是羊道。

羊道那头就是八路军的包围圈。

海娃赶着领头羊在羊道上飞奔,鬼子让他走慢点。

可海娃不听还是飞快的奔跑,把鬼子落在了后面,眼看就要进包围圈了,他便高声呼叫:“快打鬼子,鬼子来了!”鬼子知道上了当,向海娃射出了一排排子弹。

不好,一颗子弹打到了海娃的腿上,他跌倒了。

幸好,八路军人多,把鬼子打得死的死,逃的逃。

一个八路军把海娃救了起来,海娃嘴里不停地说:“羊尾巴下面有鸡毛信,鸡毛信在羊尾巴下面......说完便昏了过去。

八路军取出羊尾巴下的鸡毛信,得到了重要情报。

他们都夸海娃是个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5年了,无数的长征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红军流血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与奉献,能有我们的今天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

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

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

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

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

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

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

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

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

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

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

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

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

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

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

”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

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

红四军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

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奇迹发生了。

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

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

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

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