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江名胜古迹

晋江名胜古迹

丁氏祠堂】
在福建晋江县陈埭乡。

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

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伺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

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

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

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

元明易代,避居于此。

为古泉州海外交通及外人籍华之证。

【六胜塔】
俗称石湖塔。

在福建晋江县石湖村的金钡山上。

北宋政和年间初建,后废,元至元二年(1336)至五年重建。

八角五层,高31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

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此塔雄浑壮观,有浮雕雀替、莲花护斗,层层金刚力士,为闽南所少见。

【石佛岩】
即南天禅寺。

在福建晋江县石狮镇西南16公里。

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

禅寺高啄檐牙,雕梁画栋,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米,盘坐莲花台,披衣露乳,胸有■字佛号,丰腴玉润,气魄雄健。

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

石佛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守净募镌。

寺高耸岩崖,关河在望;岩下奇石鳞峋,苔林苍翠,前人有“海气侵阶晴亦雨,潮声著树晚多风”诗句赞美。

【龙山寺】
在福建晋江县安海镇。

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

隋皇泰年间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

世传原佛像处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

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迭作帽状;堕耳垂目,庄严慈祥;主手合十,两侧旁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形态不一;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

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足爪珠,敲之骼然,左若清罄,右若红鱼。

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字。

【自沙古战场遗址】
在福建晋江县东石乡,距安海镇7公里。

北接灵源山,东连深沪湾,南对金门岛,西临石井江,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

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

顺治八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

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

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官。

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已废。

今白沙滩尚存屯兵城址,饮马石槽,屡有刀、敦、炮诸兵器出土。

当年指挥台之东石寨,尚存“丹心”崖刻及“得胜门”石刻。

【西资岩】
又名大石沸寺。

在福建晋江县石狮镇20公里的卓望山上。

背靠金井镇,西临围头湾。

寺旁林峦奇石列布,山前明屿暗礁错落。

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明清屡次重修,近代华侨又予修葺,现为混凝土结构。

寺中崖壁雕刻立佛五尊,姿态微俯,造型神妙。

如来居中,高达4.5米。

距寺两旁30米之岩石上,左雕踏龟玄武,右镂坐鲤观音,均甚精致。

【安平桥】
俗称五里西桥。

在福建晋江县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

碑载:“安平桥。

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全桥原长2.255米,现长2.070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墩以条石砌成,或四方形,或单边、双边船形。

结构严谨,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
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

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

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风貌古朴。

此桥雄伟壮观,状若长虹。

临桥远眺,水天一色,情景交融。

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画马石】
在福建晋江县玉髻峰下之崖壁上。

画面长4.4米,宽2.35米。

其马为写意画,酷似原始人之摩崖壁画。

《闽书》载为唐诗人罗隐所作。

《福建通志》云:“唐未罗隐乞食山下。

山下人侮之。

隐乃画马石面,每夜出食人禾。

追之,则马复入石。

山下人乃礼焉。

隐为画桩系马,马不出矣。


【姑嫂塔】
又名万寿宝塔、关锁塔。

在福建晋江县石狮镇东南5公里。

兀立室盖山巅,面临泉州湾。

《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

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塔中刻二女。

”一说,有姑嫂的盼远洋亲人,望眼欲穿,竟日垒石临远,亲归舟难识,音讯杳茫,不期伤卒,时人哀之而筑塔,立二女像《已湮没》祀之。

传说脍炙人口。

石塔宏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

凡侨胞离乡别塔时,无不依依泪下;一旦兴舟归国,遥见塔影,指为抵岸。

雀跃欢欣。

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共五层,如楼阁。

内壁有石级可绕上。

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

一览无遗。

【草庵】
在福建晋江县万山峰(又名万石山,《福建通志》作华表山)苏内村,距泉州南门13公里。

古因草构,故名。

碑载为陷代十八硕儒读书处。

历代重修,现为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

庵内依崖镌就浮雕波斯摩尼佛一尊,成于元初,容貌慈祥,风格迥异。

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庵外古桧苍郁,景色天然,石刻柱联曰:”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内天光云影四时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