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院考题库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院考题库

简单题1,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对静态H-O模型的动态扩展。

1,技术差距模型:技术领先国家引入技术创新后,研究成功新产品,凭着技术领先,该国向国外出口这种新产品,然而当外国渐渐熟悉并通过技术合作、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等途径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就能模仿生产这些产品,从而减少进口,并且最终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反而向技术领先国出口该产品,到此,技术领先国的创新利润完全消失,但它不断地引入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又制造出新的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2,产品周期理论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基本内容:第一阶段,初始期:产品技术未成形,研发费用占较大比重,少数发达国家(创新国)由于具有充足资本和高新科技,具备比较优势。

该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之间;第二阶段,成长期:技术已确定,被普遍采用,研发成本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拥有这一优势,该阶段产品由发生在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成熟期:产品实现标准化,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重要成本,发展中国家具备此优势,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产品周期理论的国际贸易演变图2,简要论述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工业产品的贸易问题一、假设条件1.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主要观点:1,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

越容易发生贸易。

2,如果两国收入不断提高,重叠需求的范围上移,贸易扩大,新的商品进入贸易。

3,在关税同盟理论中,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什么含义?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成员国在互相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关税同盟的重要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减少了区域内成员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它对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贸易上的影响可进一步区分为贸易创造效应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2,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图示分析-(c+e) 从C 国,Q1Q2 * t,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影响。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

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讨论:价格效应: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内价格)为Pw,征税t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

国内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c;净福利效应:a-(a+b+c+d)+c= - (b+d)<0,福利下降。

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大国情况:价格效应: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是否构成倾销的主要依据有:(1)进口国生产企业是否受到冲击,以至于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进口国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5分类:倾销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1,持续性倾销的存在是无期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其假设:(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国外市场需求弹性大于本国市场需求弹性;(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不存在国外产品回流本国市场的可能性。

2,掠夺性倾销是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

形成条件(持续性倾销为例):MRF为国外市场边际收益曲线,MRH为国内市场边际收益曲线,MC为边际成本,假设为常数,PF和PH分别表示国外价格和国内价格。

D 为国内外需求曲线,国外市场需求曲线更为平坦。

讨论:企业决定产量的条件MRF=MRH=MC,由于国外市场需求曲线更为平坦,故PF〈PH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H-O定理:A、B两国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的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

他首先美国应该是资本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

但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与H-O定理的结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悖。

故称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1,人力资本。

熟练劳动力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形成,由高度熟练劳动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质上是资本密集型的(出口)。

2,美国进口品很大一部分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进口)。

3,要素密度逆转。

如农业在美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属劳动密集型。

(要素结构)4,需求逆转。

虽然美国的资本要素比较充裕,美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占绝大多数。

(需求结构)同类产品的企业优胜劣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由于产品差异使得各国的企业之间逐渐进行同类型产品的双向贸易,形成产业内贸易。

结论: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11,简要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周期性不平衡,是指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因此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顺差;但经济衰退也可能造成资本外流,从而引起资本项目逆差。

(两个角度)2,结构性不平衡。

因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在汇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物价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则发生顺差。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

4,收入性不平衡。

是指由于国民收入变动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形。

国民收入变化包括周期变化和长期增长。

周期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实际上就是周期性不平衡。

而收入长期增长则会导致持久性不平衡。

如果一国收入增长长期高于其他国家,则可能造成进口需求增长高于出口需求,从而出现逆差。

12,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是什么?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了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其剧烈波动的原因,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

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1,绝对购买力平价假设:两国市场间的套购活动使得两国同质的商品具有相同价格。

是指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E=Pa / Pb,Pa、Pb 为A、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其它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基期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Et=Eo[( Pat / Pao )] / [( Pbt / Pbo )],Eo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t时的汇率,Pao、Pbo为基期A、B国的物价指数,Pat、Pbt为A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

汇率取决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

评价:该理论将物价水平与汇率相联系起来,较为合理的体现了两个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该理论的直接表现形式,多用于理论模型;相对购买力平价阐述了汇率随价格的变化趋势,实践中多用此模型。

局限:1,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事实上,纸币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价值。

(购买力->价值)2,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3,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4,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物价的影响。

(物价-〉汇率)除要素禀赋,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

基本内容:1,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率不同,即使两国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

3,国际间的贸易一般会使贸易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趋势。

4,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相同产品的绝对价格差,绝对价格←成本差←要素的价格←要素存量(K / L)←要素供求←要素的供给←要素禀赋决定的。

结论: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2,论述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假设条件,并利用图形、表格等工具论述绝对优势是如何带来国际贸易的。

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一国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绝对的劣势,自己生产的成本太高,还不如从别国购买来得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使本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更低。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种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假设条件:1、供给方面:(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2×1模型(2)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4)收入预算约束,不能借债消费3、贸易方面:(5)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6)进出口贸易等值,即贸易是平衡的;(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4、市场方面:(8)生产和交换都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