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大农业管理考研】2020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硕士考研信息、分数线、参考书、考研经验今天姜老师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农业管理考研信息。
2018年有七名育明学员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成功录取,育明教育从2006年开设针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专业课课程辅导,用十几年的考研经验对每一名学员负责。
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简介农业硕士是与农业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从1950年开始进行农业经济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我国重点大学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研究“三农”问题的学院,现任院长为唐忠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于1986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I类)建设单位,是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所在单位。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该学科三所入选学校之一。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在过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学生有着比较完整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知识与理论,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具有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涉农领域综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队伍精干,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本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几乎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基本都有出国进修和访问的经历。
现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与农业硕士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齐全且有很强的实力,并拥有多个相关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对农业硕士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招生目录2019年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拟招收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30人,其中拟接收全日制推荐免试生约10人左右。
拟招收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60人,其中拟招收农业管理领域40人。
学习年限为2年。
学费标准:全日制为15000元/学年,非全日制为21000元/学年。
095137 农业管理考试科目为:科目一:思想政治理论 (满分100分)科目二:英语二或日语 (满分100分)科目三:农业知识综合四(满分150分,包括管理学原理90分,发展经济学30分,农业经济学30分)科目四:经济学(宏观、微观)(满分150分,包括微观经济学90分,宏观经济学60分)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历年分数线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的复试分数线是45,85,300.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的复试分数线是45,80,300.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推荐参考书(一)经济学这门课最初的官方指定参考书只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内容非常通俗易懂,题目也不难,基本就是最初级的计算题,还有AD-AS、菲利普斯曲线等等作图分析题,以及名词解释,所以,最初那几年考130+甚至140+真的不是梦,每年都有好几个,平均分也在110以上。
但是,自从2015年开始,高鸿业也加入了指定教科书行列(其实,从2014年开始,虽然官方那年还没指定高鸿业,但已经出现很多高鸿业甚至中微的名词了,比如“等价变差”、“补偿变差”、“伯川德竞争”等等)。
随之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呢?微观从简单计算发展为复杂计算,还要涉及到很多比较生僻的概念,对四大市场模型的考察更是年年的重点,乐此不疲!宏观的变化就更大了,从简单的论述、画图分析到宏观经济模型的考察,高鸿业宏观的成分增加了很多,曼昆宏观基本只剩下AD-AS等几个图形分析和部分名词解释。
如果要在曼昆和高鸿业之间做一个权重的话,大概是这样:微观经济学,曼昆:高鸿业=2:8;宏观经济学,曼昆:高鸿业=4:6。
别忘了,微观是100分,宏观是50分。
整体而言,150分的834经济学,曼昆大概占40分,高鸿业占110分!所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当然,高鸿业宏观有很多部分是从来不考的,比如国际经济学、经济周期等,应该有针对性的复习。
关于复习资料,除了曼昆、高鸿业教材外,金圣才的考研真题详解还是非常推荐的。
参考书的课后习题每道题都要认真做,不排除直接从中抽取题目作为试题,以前就发生过。
金圣才那本书上的真题也非常有价值,尤其是计算题,宏观的画图分析和计算题也要着重练习。
当然,人大的经济学课件可能跟考试更加接近,毕竟是出题老师做的。
(二)农业知识综合四个人感觉这门课的变化比834变化还大,分析如下:1.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最早的参考书是农发院元老程漱兰的《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1999年出版),里面对新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分析极为精辟,里面的很多真知灼见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但是,程漱兰教授几年前已经退休,从2013年开始,农发院不再指定农业经济学的参考书,试题也在逐年发生变化,对新中国农业发展史的考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三农时事热点和农业生产计算题,从最近两年的动向来看,农经的出题模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一般是4-5道论述或判断分析+1道计算,论述题会结合1号文件或最新的三农热点问题让你发表观点,计算题跟微观经济学差不多,学好高鸿业就足以应对。
建议复习方式多元化,抱着一本书死啃是不行的。
一是继续学习孔祥智主编的《农业经济学》,对于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帮助,论述题和判断分析题的基本知识都跟这本书有关,而且,这本书是农发院数十名老师共同编辑的,也包括出题老师,所以,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当时,仅仅看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还要多关注“三农中国”这样网站,尤其是对中农办、农业部的最新文件、政策的解读,另外,陈锡文、温铁军的演讲视频、论文也可以多多关注,这些都是影响农业政策和学术走向的大牛,出题人必须向这些人看齐。
2.管理学管理学的变化还算中规中矩,这两年的出题方向已经基本明确,简答题考察基本知识,比如问你有哪些管理学流派、激励员工的方法有哪些等等;案例分析考察知识运用,难度较大,一方面要熟悉知名公司的运作模式(因为一般考察的都是苹果、阿里之类的知名公司),才能言之有物,一方面还要学会案例分析的基本套路,也就是先搬出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管理学理论,把理论内容简要陈述一遍,然后把理论套在案例上进行分析,这个只有靠多练。
据了解,管理学出题跟本科生上课内容比较大的关联性(从课件上看出来的),原来就是上本科管理学的老师出的题。
建议不要看罗宾斯这本书,而要看金圣才的《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因为,罗宾斯的原书语言非常繁琐,不太适合考研复习,金圣才这本要精练的多。
但是,如果之前没有上过管理学课程,建议与讲解视频一起看,否则死记这些知识也是非常痛苦和低效的。
到后期,金圣才这本书也可以扔掉,以重点笔记为主。
3.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出题风格也比较跳脱,2014年非常简单,简单到跟参考书没有任何关系,考了几个西方经济学的题目,2015、2016年开始逐渐走入正轨,15年考察了增长模型,16年考察了二孩、双创等热点问题,还有什么“能力曲线”、“救生艇效应”(都是老师课件上的)。
总之,考察内容涉猎广泛,仅仅看波金斯那本书也不够(而且波金斯的语言也非常繁琐,不太适合中国人阅读)。
建议先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之父)的《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课后习题一定要做,然后看波金斯这本书主要看每章小节。
发展经济学被认为是342农综四里面难度最大的一科,其实,只要掌握模型(哈罗德-多马、索洛、刘易斯、托达罗、新增长模型等等),同时多了解最新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双创、供给侧改革等)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林毅夫、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网站),考出理想分数并不难。
《中国人民大学342最终押题三套卷》,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2018年版《中国人民大学834最终押题三套卷》,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2018年版书目较多,考生自己不好把握重点,如何在众多参考书中找到考试的重点呢,其实还是有章可循的,我们育明教育19考研辅导火热进行中,欢迎考生咨询。
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考研经验专业课经验:西方经济学(宏微观):资料我主要用的高鸿业的宏微观,曼昆的西方经济宏微观,我只买了微观那本书,因为太基础了,一天都看七八十页。
因为17年834经济学出的题目基本都是高鸿业课后题的水平,所以130+ 140+的扎堆出现,但是人大农发院的经济学有很明显的大小年,而且出题套路完全摸不清,你们试着做做近几年的真题就能发现了,17年超简单,16年又很难,15年我连一80分都考不到,所以今年复习就比较注重基础了。
我主要就复习高鸿业的那几本书,曼昆那本书如果没学过西经的同学是一定要看的,相对简单,入门级别,因为我去年学过西经,所以直接看的高鸿业。
开始学的是微观,因为微观90分,宏观60分,前者比重较大,也比较容易,所以学起来也比较省力,基本都是在每天下午学两个小时,也是为了配合考试时间,把自己的兴奋点调整到和考试一样的时间。
基本一个月左右我就把高鸿业的宏微观课本看完了。
接下来就是重复,第一遍学的必定不扎实,而且很多难题当时也没有解决,第二遍就是查缺补漏,再从第一章开始捋,一个难点都不放过,所以第二遍就很慢了,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么前后加起来,转眼就到十一月份了,这时候天也冷了,大家也开始慌张了,但是我不能慌,我有计划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自己心里有数,第二遍查缺补漏完成之后,开始第三遍做课后题了,做到每一道题都知道怎么做,用什么定理和公式,怎样解最规范,这里我要再提一句,高鸿业的课后题最起码做两遍,三遍最好,这样你就能检测出你对这两本书的掌握程度如何。
除了课后题,课本中出现的每一个图形都要做到随手可画,每个定理都要做到张口就来,这是一定一定要做到的。
考察的内容还是以课本为主,所以大家后期复习一定要稳住了,还是要以课本为主。
这都是我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至于今年考点会偏重哪里,谁都不好说,因为人大就是这么任性,每年的出题套路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