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18、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支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效汇集资源,搭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同等待遇、成本分担”的原则开展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努力实现资源的科学使用、开放共享的持续运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资源”是指支撑中心开展一切学术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基础要素的统称,包括教师队伍、学生资源、科研基地、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资源。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四条中心依托资产、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相应的管理,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实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五条中心各协同单位将本单位可开放共享的资源纳入中心统筹,资源所有权仍归属原单位,统一对协同体各单位开放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使用。

第六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抵用、闲置不用。

第七条中心统筹规划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依托协同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三章人员共享
第八条中心开展学生协同培养,鼓励实行研究生跨单位双导师制。

根据课程中心设置情况,实现互派相关专业课程教师。

第九条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实行项目短期借用机制,及时了解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态,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优先满足中心科研课题的需要。

第十条中心应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技术力量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确保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十一条协同中心理事会设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协调小组(简称“协调小组”),作为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工作的协调机构。

协调小组由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域专家及协同中心分管领导组成。

第十二条协调小组负责制定成员单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关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组织共享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协调收费政策,向理事会及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评价结果。

第十三条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建设“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督促成员单位发布、更新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目录。

第十四条成员单位负责共享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成员单位应结合协同中心统筹使用管理的要求制定相衔接的具体办法。

第十五条成员单位的权利:
(一)共享协同中心的优惠政策。

(二)免费享受协同中心仪器设备信息资源;
(三)获得“共享基金”使用、补助及奖励。

(四)免费接受协同中心组织的技术、人员培训和指导。

(五)有偿服务按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第十六条成员单位的义务:
(一)及时将仪器设备加入“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向成员单位完全开放,优先提供优质服务,为用户提供技术保障和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结果。

(二)妥善保管对外服务获得的实验数据,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三)保持仪器设备完好正常,保证用户随时使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用户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要求。

(四)向协同中心公开提供各自的优惠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协同中心设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专用基金(简称“共享基金”)。

第十八条共享基金的来源与用途。

(一)共享基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拨款、管理费、有偿服务费等。

(二)共享基金主要用途为:开放基金、奖励金、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费等。

第十九条开放基金的设立与要求,根据协同中心统筹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关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条奖励金主要用于奖励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奖励内容纳入考核评价。

第二十一条协同中心组织的成员单位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训费用由协同中心统筹安排。

第二十二条按照成本补偿、开放优惠原则,成员单位公开提供合理优惠的收费标准。

收费及分配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考核以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为基本依据,从仪器设备管理、机时利用、人才培养、应用成效、服务收入、功能利用与开发、完好率和规范使用共享基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考核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获得共享基金使用、奖励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共享基金使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不得弄虚作假套取经费,如有发现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协同中心的有关规定,确保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十七条中心本着“分散安置、独立管理、开放共享”原则,实行“专管人员+仪器专家+实验工程师”的工作模式,促进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高效利用、高质维护。

第二十八条明晰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根据来源的不同,确定权、责关系,设备购置者拥有优先使用权,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建立科研仪器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公开。

将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主要功能、所在地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基本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手段全面公开,让中心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掌握设备的全部信息。

第三十条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预约制”,在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

第三十一条实行仪器设备使用的收费制度,收费标准按照仪器设备的管理方确定,对中心内科研人员的实验测试任务实施优先、优质原则。

第三十二条在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大型科技文献资源时,充分考虑各协同体现有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避免重复建设,扩大共享范围,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中心设立资源运行基金,用于支持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系统平台的构建、专业文献(含数据库)的购置和自建、共建共享的服务补贴等。

第三十四条中心研究人员(含专职、兼职人员)均视同校内科研人员,可持有效证件使用学校相关仪器设备资源,相关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为中心研究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四章平台信息共享
第三十五条中心研究人员(含专职、兼职人员)均视同校内科研人员,可持有效证件使用学校相关科研平台、图书文献、信息网络等资源,相关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为中心研究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第二十条本制度自理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七条第二十一条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中心理事会秘书处所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