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和窗子议论文精选4篇
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面对他人和自我剖析,所以我们需要“窗子”和“镜子”,但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面面镜子,因为要时刻地进行自我剖析,才能拥有一扇扇窗子,在
他人面前表现出更完美的自己。
婴儿在出生之后就要被进行自我定义,尽管那是他们所不了解的。
当他们第一次在镜
子中发现自己时,会好奇可能也会吃惊。
但无论无何那都是他们所不能逃避的。
再长大一
些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给他们一面面镜子让他们去了解自己。
因为那时的他们需要去面
对他人,所以只有完善自己才能获得更广泛的人际圈。
但他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他们扮演着更多的角色,当自己没有做好时,旁人就会出来指正他们、更恶劣
的是嘲笑与批评,因此这时他们会更迫切的需要一面面镜子来审核自己。
成年之后的他们,更加的具有责任感和自控力,所以他们需要镜子的次数会渐渐减少,这时的他们需要的是
一扇扇窗子。
窗子如果没有正确的开启的话,就会使人步入迷途,甚至是走向歪路。
那些监狱中的
人们没有准切的使用镜子、开启窗子。
因而走上了不归路,甚至丧失了性命。
这令人伤痛
的例子历历在目。
同时也警惕和告诫着人们应多多的面对镜子中的自我,要去了解他,认
识他。
这样就会战无不胜,步入成功道路的机率就更大一些。
镜子是什么?是不断的反思与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自
我剖析,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一点点成长,一步步的成功。
窗子也许就是人们检验镜
子的一种方式的存在。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了解到自己是否真正的认清了自己,
镜子的效果是否真正的达到了。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面对
世界用窗子才能看到世界的明亮。
面对自我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在生活中我们的
身边需要有一些窗子和一些镜子。
唐朝贞观之治时的宰相魏征给太宗皇帝谏书中敢于直言,指出太宗的错误,甚至有时
在朝堂上也敢直接指出太宗的错误,有时还批评太宗,令太宗颜面扫地,几次都差点杀了
魏征。
但魏征一直认为若不敢指出错误或者对皇上唯命是从有错误也不指出就有愧于皇上,有愧于百姓。
魏征去世了,唐太宗伤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去世连失去一面明镜啊!
唐太宗皇帝从魏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加以改正,使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决策更加利民,使天下百姓更加安定、幸福。
太宗皇帝身边有魏征这样的一面镜
子才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可见明镜的作用非同一般。
虽然有时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身
上有污点,但是你身边有一面“镜子”的话,你就会清晰地看到它,“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面对外界,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
当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时,当我们对外界充
满好奇时,当我们渴望看到外界的美景时,一扇窗子打开了,一束阳光照进来了,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又有些害怕的爬上窗台看着外界美丽的世界。
老师,她就是这扇窗子,是
她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明亮与美丽。
对于航天工作者来说,万户就是他们的窗子。
还记得那美丽的故事吗?一个人坐在一
把绑满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两个大风筝,他的朋友帮他点火,随着一声巨响,美丽的
梦碎了……但是他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他像一扇窗子让航天工作者看到了宇宙
的美丽,总结他的经验加上自己的智慧,终于在21世纪实现了美丽的梦。
我们的人生需要用镜子完善自己,需要用窗子看到世界。
这里的认识自己并不是说认识自己的优点,也不是说看清他人的缺点。
而是要认识自
己的缺点,看清他人的优点。
人,走路昂首挺胸。
头抬得高了,就看不清自己脚下的污点,只能看得见别人脚下的
污点。
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镜子和一扇窗子,用一面镜子来折射出脚下的污点,用一扇
窗子让别人的优点照进来,使整个屋子明亮。
同学乙抱怨交不到朋友,却也自作自受。
我那时刚转完校,和那个同学就一个班。
同
学甲因为小时候出过一场车祸做过手术。
眼睛有点斜。
结果被同学乙看到了。
就极尽所能的,不停地说,瞧那个人,眼睛竟然是斜的!真难看!后来被同学家甲知道了,就渐渐疏
远了同学乙。
同学乙自知没趣便消停了下来。
可没过几天,他就又是一会儿指着这个:瞧,他还看小人书!都多大了!一会儿指着那个:看,他这么热的天还戴帽子。
久而久之,就
没人愿意去理他了。
这个同学缺少了一面镜子,或者说他有一面镜子——一面照向别人缺
点的镜子,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
所以我们应当“吾日三省吾身”。
另一个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我总是能发现他人的缺点。
比如今天发现xx太抠
门了,尽量与他少来往,明天觉得xx不仗义,也不肯跟他多说话了。
时间一长,整得我
闷闷不乐的,郁郁终日。
一次晚上我正心情烦躁呢,可能是对铺有所发觉,他把头伸出来:“你怎么了?”我忽然惊醒,他虽然抠门但挺善良的。
再回头想另一个,他虽然不够仗义,但乐于助人。
猛然一想发现每个人都有优点,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何必纠结不忘于缺点呢?之后,即使惹我生气了,我也是先心平气和的态度。
然后去想他的优点,不断重复。
然后
心情就好多了。
我想我找来了一扇窗子,并把它对准了所需的.方向。
让别人的光亮,温
暖我的心房。
人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和一扇窗子来对好所需要的方向——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
发现自己的缺点你会进步;发现他人的优点你会快乐;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你会成功!
透过窗子,我看到了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透过窗子,我看到了
苏轼“小轩窗,正梳妆”的柔情;透过窗子,我看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的寥廓;透过窗子,我看到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生机。
是窗子,让我们看到了多彩缤纷的世界。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写到穷画家琼西病重时,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
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代表自己的死亡。
老贝尔曼,一个失败而伟大的画家,听完苏讲述室友的事情后,在一个夜里,冒着暴雨,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心
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拥有生存的意志,而自己却从此患
上肺炎去世了。
透过琼西的窗子,我看到了最后一片叶子上贝尔曼的博爱精神。
窗子,给了我们生命中的一米阳光;窗子,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空间;打开心窗,让
我们拥抱世界!如果说,窗子,给了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镜子,则让我们能
够审视自己的心灵。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正因为他以心为镜,不欺人,不欺己。
所以在春秋末期,那个世道混乱,心
为外利所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浊世横流中,创建了“仁”的道德主张,从而完成了
对个体人格的追求。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他鼓励群臣进谏,自己也乐于纳谏,勇于改过,做到了真正的从善如流,
这既是唐太宗身上最大的亮点,也是他一生美德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些镜子,他充其量也
不过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等人一样,只是一名成功的开国君主而已。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
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
亮了。
”
让我们打开自己的心窗,去拥抱外面的世界;让我们以心为镜,去追求自己人生的最
高境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