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皮影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都采用了镂空的视觉效果,正好符合皮影以光造型的特点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不同点
制作材料不同:剪纸为了使用方便,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纸张; 而皮影为了表演的需要则只能用质地较硬且透明的皮质
•
•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 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 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它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 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 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 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 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 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 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 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 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 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皮影的来源
• (1)皮影是中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它是利用 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 演出,故而得名。 • (3)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 影之彩灯变出,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 市民文艺的产物。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 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 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 • (2)皮影与民间剪纸艺术相通,它吸取了剪纸的 艺术方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花纹图 案富有装饰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 • 一。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生行分为小生和老 、 影 生。乐亭影戏中称小生 的 为“生儿”,包括文生、 操 武生、穷生、三尖(指 作 带小胡子的中年男子)。 表 其中文、武生的区别是 演 额头是否有“矢”形标
记,有标记者为武生。 文生和武生在头茬以及 服饰的雕刻上,有一些 细微的差别。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4、造型戏剧化
传统皮影和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物造型戏曲化明显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想一想:皮影与其他哪种民间美术相类似?(表现方法)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皮影与剪纸——相同点
皮影的艺术处理和剪纸一样,体现的是黑白对比关系
其他地区的戏曲角色
五.皮nks a lot !
乐亭影戏带有“矢”形标记 的武生头茬
因为是初学,表演时可采用集体合作的形 式进行,配音和操作的同学可分开。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眼居为有婚的青 一角 中 一 发 者 角 衣 条相 成 条 髻 梳 色 、 旦 红连 弯 往 。 辫 多 闺 行 线。 环 外 小 子 为 门 , 向尖 形 微 行 或 闺 旦 乐 上鼻 , 凸 造 者 中 、 亭 挑头 眼 的 型 发 少 刀 影 起, 珠 弧 的 结 妇 马 戏 ,唇 为 线 特 , 或 旦 中 有不 少 。 征 已 者 等 称 耳分 半 眼 是 婚 未 等 “ 坠上 圆 睛 发 者 婚 , 小 和下 , 为 髻 盘 少 这 儿 头, 眉 十 至 头 女 类 ” 饰只 梢 分 鼻 , 。 行 , 。是 与 像 端 梳 未 当 包 括 ,
大行皆为男性角色,多为奸诈凶恶、居心叵
测之辈。头茬亦采用阳刻手法,常见勾鼻、 环眼、锯齿型粗眉的造型,民间有“大眼奸 贼”之称,不同年龄段角色的区分主要取决 于胡须。
净行的造型比较丰富,一般是性格刚烈、直
率正义的英雄男子,面部采用阴刻满脸的造 型,关羽、包拯等人物即属此行。
末行则代表血气方刚、忠义爱国之士,亦 采用阴刻满脸的造型,脸部为红色,丹凤眼、 粗眼眉,上、下嘴唇分开。
是否听说过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影戏?
中国影戏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齐江主讲
山西侯马
中国民间说唱
中国民间戏曲
中国民间说唱
中国民间戏曲
综合视听艺术
中国影戏 The Chinese Shadow Play
齐江主讲
一.中国皮影戏概况
• 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纸影戏、影 子、照条等,皮影戏,是以灯光映照由演 员操纵的皮制或纸制的人、兽及器物、布 景投影于幕布进行形体动作的表演,并由 演员在幕后配唱唱腔并伴奏的一种独特的 戏曲艺术形式。有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这样 评价亚洲影戏:“在亚洲的戏剧传统当中, 影戏或许是其中最著名的,发展水平最高 的一种。” 影戏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神秘 色彩戏剧传统,在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中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影戏分布
Central & Northwestern :
Shaanxi, Jinzhong Henan, Shanxi, Qinghai, Gansu and Ningxia schools North & Northeastern: Beijing, Tangshan and Shandong schools
1.制皮∶ 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 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 绷紧阴 干。 2.描样∶ 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 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雕镂∶ 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 蜡板上刻镂刻的技法很多雕镂 完毕后,擦洗干净,双面着色。
丑行,分为男丑和女丑,其中男性丑角称为
“花生儿”,女性丑角称为“花小儿”。常 常采用阳刻留线造型或采用麻脸、红面。造 型特征为笑眉、笑目,吐舌、露齿,眼眶有 白圈。五分像的露一只眼睛,七、八分像的 露两只眼睛包括小丑、老丑、纶巾丑、袍带 丑等等。
不同行当的头部装饰非常重要,依人物的性
别、年龄、身份、性格特征等加以变化。旦 行头部多为各种发髻,戎装有包巾、包头盔、 帅盔,渔妇戴斗笠等。生行有官帽、相帽、 衙役帽、公子帽、员外帽、穷生帽等。武角 有扎巾、帅盔、软花罗帽等。“反面人物的 冠带基本相同,只是在冠上再加有狐裘和稚 尾,并为反扎巾。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三 皮 、 影 的 四、皮影戏中的戏曲角色行当 操 ———以乐亭影戏为例 作 表 演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乐亭影戏的不同行当,通过不同 的头茬得以区分。乐亭影戏的行当 较为齐全,分为生、旦、净、末、 丑五类,当地的影匠和群众对这些 行当有一些独特的称呼。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三.中国皮影制作法法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讨 论 分 析 :
制制皮 作作影 皮所是 影需怎 有的么 哪材做 些料的 步有? 骤哪 ?些 ?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 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 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 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 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 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 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 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 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Southern: Sichuan,
Jiangsu and Zhejiang, Southern Fujia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chools
中国 影戏 的 流派
•
江玉祥大体上因袭了顺颉刚的说法,提 出“七大影系”说,即:秦晋影系、滦州 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湘赣影系、 川鄂滇影系、潮州影系。廉振华则以地域 风格为基础,把我国影戏分为三个板块, 即陕西(关中)影系、滦州影系、潮州影 系。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皮 影 ——
二 、 皮 影 的 制 作 方 法
4.着色∶ 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 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 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5.熨平: 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平。
6.上油∶ 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 还要上一层清漆,以增强透 明度和耐用性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三 皮 、 影 的 操 作 表 演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 皮 影
乐亭影戏当中的“髯”相当于老生。中年 的老生常常雕刻有三绺黑色胡须,老年的老 生则雕刻成五绺白色长须。
生、旦、髯头茬的雕刻方式称作“阳刻”,
即面部雕空,只有轮廓,呈现给观众的是白 色面孔。旦角一般雕刻出刘海、耳坠以及缠 足小脚。
二.中国皮影造型特征
• •
•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1、造型平面化
不能塑造三维立体空间的造型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2、造型艺术化
皮影形象处理不用太写实,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3、造型卡通化
皮影体现能动性,被公认为是电影的先祖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