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功能障碍
正确的坐姿
保持骨盆稳定,不会倾斜,微微前倾 脊柱保持腰椎前屈、胸椎后曲和颈椎前曲 髋维持90°,膝和踝90°
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A) 健侧卧位(B) 患侧卧位(C)
C B
A
侧面
偏瘫患者坐位时的抗痉挛体位
正面
第二阶段方案
物理治疗 (1)冷疗 (2)热疗 (3)生物反馈 (4)外周肌肉或神经刺激 (5)中枢性电刺激 (6)针灸
比较
脑源性痉挛
脊髓源性痉挛
损伤部位 脑皮质、基底节、脑干及下行 脊髓,中间神经元 通路
出现时间 3~4周
临床表现 异常运动模式
病因
脑外伤、中风、脑瘫
4~6个月 因损伤不同而异 脊髓外伤、多发性硬化、颈腰椎病
发生机制
与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和各种抑制的减弱有关 对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交替性的Ia类纤维抑制 Ia类纤维终板的突触前抑制 非交替性的Ib类纤维抑制
功能性活动训练
床上翻身动作 坐位/立位平衡的维持 站起和步行训练 痉挛肌的拮抗肌肌力训练
第三阶段方案
口服药物 (1)巴氯芬 (2)地西泮 (3)硝苯呋海因 (4)其他:吗啡、哌替啶(度冷丁)
神经阻滞 (1)局麻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 (2)肉毒毒素 (3)乙醇(45%~95%)和酚(2%~6%) :
康复治疗目标
预防压疮发生或促进更快愈合 减轻疼痛、痉挛 增加ROM 预防或减轻并发症 改善活动能力、ADL、个人卫生 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存质量
第一阶段方案
解除诱因 患者教育 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日常活动和牵张训练
正确的体位与坐姿
正确的体位
保持肢体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避免各种可以加重痉挛的体位良姿位
夹板或矫形器
手部抗痉挛夹板
脑瘫患者穿戴矫形器后
运动疗法
神经发育技术
Bothath技术中的控制关键点和反射性抑制 PNF技术中的上肢伸展模式、下肢屈曲模式 Rood技术中的缓慢牵拉、肢体负重 Brunnstrom技术中的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
手法治疗
被动牵伸、关节负重、肌腱挤压、轻刷和振动
肌无力
眼部的睑下垂 瞬目减少 睑裂闭合不全 面部的面肌肌力减弱 口角歪斜 肢体无力
短暂的、轻微,2~8周内自然消失 与注射技术、用量等有关
第四阶段方案
部分严重或症状持久以及肌肉固定、挛缩的患者,可使用手术治疗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 各种肌腱切开术(如内收肌腱切断术) 肌腱延长术(如跟腱延长术)
常见功能障碍 —痉挛
CONTENTS
1 定义 2 分类与发生机制 3 康复问题 4 评定方法 5 康复治疗
定义
肌张力升高
• 骨骼肌痉挛是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以肌肉的不自
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异常现象。
肌张力增高 牵张反射亢进
用于运动点和神经干注射
肉毒毒素(BTXA)注射
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即突触处,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 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常用制剂:BTXA(兰州)、Dysport(英国)、Botox(美国) 2~3天内见效,有些可在数小时内见效,有些则要1周 疗效持续8~12周 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
肉毒毒素注射的副作用
Penn分级
0 0级 无肌张力增高; 1 1级 肢体受刺激时出现轻度肌张力增高; 2 2级 偶有肌痉挛,˂1次/h; 3 3级 经常肌痉挛,˃1次/h; 4 4级 频繁肌痉挛,˃10次/h。
Clonus分级
0 0级 无踝阵挛 1 1级 踝阵挛持续时间1~4秒 2 2级 踝阵挛持续时间5~9秒 3 3级 踝阵挛持续时间10~14秒 4 4级 踝阵挛持续时间超过15秒
痉挛
分类
• 脑源性痉挛:
单突触传导通路的兴奋性增强、反射 快速活动建立、抗重力肌过度兴奋导 致偏瘫体态。
• 脊髓源性痉挛:
节段性多突触通路抑制消失、兴奋 状态在刺激积累下逐渐提高、一节 段传入冲动诱发多个节段的反应、 屈伸肌过度兴奋。
混合性痉挛:MS累及脑白质与脊髓轴突使运动通路不同水平病变而引起。
痉挛处理的七阶梯方案
第七阶梯:脊髓切开、脊髓前侧柱切断等破坏性更大的 手术。
第六阶梯:(1)肌腱延长、肌腱切开等矫形外科手术;(2) 周围神经切除手术。
第五阶梯:(1)鞘内药物注射;(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等手术治疗
第四阶梯:(1)以巴氯芬为代表的口服抗痉挛药物的使用;(2)以 BTXA为代表的神经化学阻滞疗法 第三阶梯:(1)治疗性的主动运动训练;(2)理疗、水疗、按摩、 针灸等;(3)矫形器的使用 第二阶梯:掌握并坚持正确的体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和牵伸 技术
痉挛所致的功能性不良后果
评定方法
量表评定 仪器评定 功能评定
一般性评定
触摸与被动
评 运动检查 定 痉挛程度 内 容
痉挛功能 性评定
病史采集 视诊 反射检查 挛缩
改良Ashworth分级、Penn痉挛频率评分 移乘与转移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步态分析 辅助具应用 痉挛引起疼痛与睡眠障碍 生活质量
肌痉挛是三重抑制减弱的结果
康复问题
1.股内收肌痉挛会影响大小便及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2.易引起皮肤损伤或压疮; 3.可诱发疼痛或不适; 4.容易导致肌肉挛缩; 5.导致异常的运动模式; 6.关节活动限制影响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
康复评定
评定内容
痉挛的严重程度 痉挛的分布
受累的肌肉、肌群或肢体部位
第一阶梯:(1)预防伤害性刺激(2)健康教育
THANKS
评定量表
改良Ashworth量表 Penn分级 Clonus分级
改良Ashworth量表(MAS)
等级
标准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 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 但仍可以活动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 活动比较困难 肌张力重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