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生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退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游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主题思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贬、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流露了对已故亡友的怀念之情和对保守势力的愤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进取精神,道出了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既表现了作者自己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说说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首诗是古代酬赠适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
答:①由低沉到高昂②(画面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实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对新旧调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4两句,发议论感慨。
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诗题研究:《赤壁》这首著名的咏史诗。
诗人借助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之幽情,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主题思想:《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非凡的史识。
精题预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提供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
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事如柳絮飘散。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身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落。
3、4两句,书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事和身世)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家的心情,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主题思想:《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拟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说明: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悲伤呢?宕开一笔来说,这几句也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这里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阐明了人生哲理——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此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道尽了千古离人的心愿。
)主题:本词表达了词人有心情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 做 )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诗题研究:《山坡羊潼关怀古》本曲就是作者通过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古人古事,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精题预设:1、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案: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①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的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字,既写出了潼关被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他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huàn)游人。
无为在()(qí)路,儿女共沾巾。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还像近邻一样,表现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主题思想:这首诗抒发离情别绪,歌颂朋友间真挚的友谊,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反映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
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鉴赏: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
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
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终南别业唐王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这首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