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统编版)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统编版)课件


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经人们的长期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 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 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 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 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 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 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 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 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的摊子(多为本观
这是课后第4题哦!
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 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见教材第5页)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 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 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 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而《北京的春节》中的 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 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1 北京的春节
第 二 课时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
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重点) 3.阅读时,分清内容主次,学习抓住重点内容来写作的方

旦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指除夕夜 的“闹”与正月初一的 “静”形成鲜明对比。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
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对比
从哪里可以看出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非常热闹;元旦全城都在 休息,非常安静。一“闹”一“静”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味、色、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1.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 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
2.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 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 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 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 作者描写了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招待客人,
逛庙会的活动。人人乐在其中,轻松自在。

宵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又”说明元宵节之前 已经有了高潮: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除夕 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 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 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 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 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 办法赶回来过年。
熟练。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万象:宇宙间 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检查自读情况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 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封”意思是封闭,交代了很 关键的一个步骤,泡在醋里的 蒜要与空气隔绝。


除夕真热闹。
本段是围绕这句 话来写的。
人们的活动
家家…… 男女老少……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
什么人睡觉……
练一练: 请你用抓重点内容的方法介绍一种节日习俗。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 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 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 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和喜爱。
主题延伸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
正月十五——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 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
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
浒传》故事。
排比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 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 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 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 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 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 这的确是 美好快乐的日子。
作者抓住了元宵节这一重点内容具体描写了元宵节人 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 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 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 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五米开 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 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 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 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 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白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香祝告,祈求一 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 中参观。
pū (铺路) 铺
pù (店铺)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姥姥店铺( pù )门前正在铺( pū )路,我们只能
绕路前往. 。
.
理解词语
【腊月】 【腊八粥】 【初旬】 【小年】 【除夕】 【庙会】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 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 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 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讨论交流:
这是课后第1题哦!
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 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 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 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 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买杂拌儿
买爆竹
麦芽糖
江米糖
每年一放寒假,爸爸妈妈就会带我们去逛商场买年货,新衣服、 春联、福字,以及各种食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提倡环保,我们 现在很少购买鞭炮了。除夕中午吃过饺子,我和爸爸就开始贴春联 和福字,妈妈准备年夜饭。在满桌的年夜饭中鱼和年糕是必不可少 的,象征着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初一早晨我们会和父母一道给长 辈们拜年,口里说着“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长辈们就会拿来糖 果和红包发给每个小孩。拜晚年,中午是家庭聚会。从初二到初六, 我会跟随父母走亲戚,给亲戚们拜年。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 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 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 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仿 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 是……”表示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还有: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1 北京的春节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春节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
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的作家。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 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农历十二月。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 天祭灶。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 子举行。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理解词语
【娴熟】 【零七八碎】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