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节__现代水稻育种的特点和目标
第一节__现代水稻育种的特点和目标
增施化肥等技术改革 ¨ 作物病虫害增加。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 ¨ 筛选出抗药性更强的突变型或
“生理小种” ¨ 农药残毒和环境污染增加。 北方稻区稻瘟病更加普遍¨育成抗瘟性强的吉粳系统、
东农系统、中丹系统和中花系统后,才得到控制。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37
许多新品种从单抗¨发展到兼抗、多抗。
纹
水稻以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
12
2
2. 我国水稻的特点: 1. 种植早:浙江河姆渡、湖南
罗家角、河南贾湖等地出土的 炭化稻谷表明,中国水稻种植 已有7000年以上历史;
浙江省萧山市跨湖桥遗址发现千余粒距今约8000年 水稻稻壳。
浙江浦江县黄宅镇上山遗址发现1万年前的稻壳 (14C测定为距今9000~11000年)¨ 经鉴定属于人类早期 栽培稻 ¨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源头。
2. 小麦品种(24个);3. 玉米品种(26个);4. 大豆品种(18 个);5. 油菜品种(10个);6. 棉花品种(14个);7. 马铃 薯品种(2个)。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29
浙江省 2010 年部分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万亩)
作物 播种面积
主要品种 (面积)
早稻
207.25 金早 47
52.23
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杂、乱的现象(1949~1957年,我国 年均播种面积增长率2.87%,单产年均增长率4.48%,总产
年均增长率8.5% )
ª
60年代~70年代初期
稻区实现品种矮秆化 ª
早籼:矮脚南特、矮南早1号、广解9号、6044、二九青、 广陆矮4号、先锋1号等
迟熟早籼或中籼:广场矮、珍珠矮、广选8号、窄叶青、 成都矮8号、泸成17和泸双1011等
单产 1.9吨/ha
总产 0.5万吨
1999
4.7亿亩
6.3吨/ha
2亿吨
2001
4.3亿亩
浙江大学农学系
6.5吨/ha
水稻育种
1.9亿吨
19
5. 技术先进: 最先实现杂交稻三系配套和建立两系制种技术。 70年代初,杂交稻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 ¨ 平均单产
在60和80年代先后达到200和300kg ¨ 90年代初单产提高 到400kg(播种面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矮化育种:以矮秆或半矮秆 高产品种选育为主,是作物育种 工作重点之一。
墨西哥矮秆小麦的育种成就 突出 ¨“绿色革命“。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31
中国最早开展水稻矮秆育种工作:水稻品种“南特号”中 发现矮秆突变体 Î 于1956年育成矮秆品种“矮脚南特”Î 同年利用“矮仔占”为亲本 Î 1959年育成第一个杂交矮秆品 种“广场矮” Î 1961年又育成“珍珠矮”等矮秆品种 Î 水稻的 单产明显提高,水稻单产 200~250 kg ¨ 300~350 kg 以至500 kg。
粳稻:桂花黄、农虎6号、泸选19、武农早和嘉湖4号等 ª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26
70年代中期~1983年
矮化育种的发展和三系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 水稻单产保持年均4.11%的增长率,总产年均
增长率5.13% ª
1984~1994年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年均增产率-0.001%
单产年均增长率0.083% 总产年均增长率-0.001% 进入徘徊发展阶段
枯 病
褐稻虱、纵卷叶螟等为育种主攻目标之一,
浙江大学农学系
Ⅱ水优稻79育54种
II优6号 24
4
2. 水稻育种的历史:
50年代中后期
大规模的地方品种评选和新品种的省间引种
ª
普及了高秆良种
早籼:南特号、早籼503、陆财号和广场13等
中籼:万利籼、胜利籼和中农4号等
晚籼:塘埔矮和浙场3号等
中、晚粳:桂花球和黄壳早廿日等
晚粳:10509和老来青等 ª
浙江大学农学系
生态地理亚种 Indica Javanica Japonica (籼稻) (爪哇稻) (粳稻)
水稻育种
10
稻稻属属植植物物种种类类
①.普通栽培稻(AA) (Oryza sativa L.,亚洲)
a. 籼稻、b. 爪哇稻、c.粳稻
水稻
稻属(Oryza) (有护颖 )
②.非洲栽培稻(光身稻,AgAg ) (O. glaberrima Steud.,非洲)
超级稻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沈稻农育种606”
23
1 9 4 9 ~ 2 0 0 7 年 : 中 国 年 均 单 产 1 0 3 5 kg/hm2¨ 提 高 到 6433kg/hm2,58年提高6.21倍。
水稻世界高产纪录(云南永胜县): II优6号(II-32A / 菲恢6号):2004年亩产1219.9kg; II优28(192天):2005年亩产1229.97kg; II优4886: 2006年亩产1279.7kg。
2n=24 假稻属(Leesia) ③.多种野生稻(18个)
(无护颖 )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1
丁丁颖颖系系统统分分类类法法
晚稻 籼 稻 (基本型)
早中稻
粳稻
晚稻 (基本型)
早中稻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粘稻 (基本型)
糯稻
粘稻 (基本型)
糯稻
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一一、、水水稻稻的的起起源源和和特特点点::
1. 水稻起源:中国、印度、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北部 ¨扩展到黄河、长江流域¨再引入朝鲜、日本、欧洲等地。 我国已有7000年以上的水稻栽培历史,南方种植 ¨延 伸到北方。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7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8
我国籼稻品种起源于华南普通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由籼稻 分化为粳稻。
水稻育种
22
水稻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增产潜力。 改善稻米品质。 增强对病虫害和逆境的抗性。 优良品种可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作用,是 增产的内因。 调整种植结构:用抗寒、早熟的粳稻良种,使我国水 稻向北扩展(北纬50多度)。如中熟高产品种使二熟制 ¨ 三熟制、单季 ¨ 双季。
新一代优质型
嘉育 253 32.30
中嘉早 32 22.89
甬籼 57 16.58
甬籼 69 11.94
中早 22 11.54
常规稻 单季晚粳
449.77 浙粳 22
94.67
秀水 114 85.65
秀水 128 50.55
秀水 09 40.00
秀水 134 30.31
秀水 125 25.07
晚糯
71.66 绍糯 9714
作作物物育育种种学学 各各论论
水稻育种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 总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
水稻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作物,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 仅次于小麦。但每ha水稻可养活人口数(5.63人)比小麦 (3.67人)多。
玉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食用、饲用、工业用 等用途分类最为明显。
水稻为短日性作物 ¨ 由短日性的晚熟品种分化出 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熟品种 ¨ 陆稻由水稻对土壤水分 短缺的适应性变异而形成 ¨ 糯稻品种系粘稻品种变异所 形成。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9
亚亚州州栽栽培培稻稻起起源源
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AA)
一年生普通野生稻O. nivara(AA) 一年生栽培稻O. sativa (AA)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3
2. 栽培区域广: 北至北纬53027’的黑龙江漠河地区,高至海拔2659
米的云南宁县坝。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4
3. 资源多: 至2003年,全世界入库的作物种质资源已有450万份,
其中谷物类253万份(水稻达42万份)。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5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提高种植密度,大幅度提高产量。
2. 熟期育种: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和作物的 向北推进,早熟育种已成为普遍重视的课题。
早熟品种的育成 ¨ 种植面积扩大。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35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36
6
3. 抗性育种: ♣ 抗性育种包括抗病、抗虫、抗旱、抗寒、抗盐碱等。 引种 ¨ 病虫害蔓延加快 ¨ 复种指数提高、实施密植和
深水稻 16
4. 产量高: 总产量占世界水稻的29.01%(2006年),第二位印度
为21.51%,第三位印度尼西亚为8.57% 。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7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18
3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中国水稻播种面积一直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单产明显提高。
1949
种植面积 3.8亿多亩
祥湖 13 5.35
中优 66 新两优 6 号 浙优 12 号
0.5
14.17
9.67
祥湖 914 4.62
中优 402 0.2
钱优 1 号 13.80
嘉优 2 号 7.49
台糯 1 号 八两优 100 丰两优香 1 号 甬优 1 号
4.03
0.22
12.35
5.85
5
1. 矮化育种:
为适应肥水条件的不断提高,使作物能抗倒伏、适于密 植和机械化操作,因而对作物株型提出新的要求 ¨ 由高秆 转向矮秆或半矮秆。
提高作物品种的产量潜力 21世纪作物育种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浙江大学农学系
水稻育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