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课题2 溶解度(初中化学九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知识面狭窄,学生基础比较差,在讲授课程时,精讲精练,认真分析,多一份耐心,达到知识的巩固。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来自于生活,只看知识确实很抽象,但理论联系生活,内容很好理解,因此,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多举生活实例。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4)知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
(3)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
(3)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1)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什么叫溶液?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氯化钠溶液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二、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提问】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加入水中搅拌溶解而成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呢?
【过渡】要验证对实验的猜想大家就要动手亲自实验。
【探究】课件展示教材第33页实验9-5和实验9-6
1.取20mL水加入到烧杯中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下面实验
【交流】学生实验后,相互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总结】1.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水量影响氯化钠的溶解量。
2.在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量。
【提问】如果不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能否说某物质在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呢?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在溶剂中是否还能继续溶解一定要说明其前提条件就是温度和溶剂的量。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相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课件展示】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提问】向你们在实验中得到的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硝酸钾,能溶解吗?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饱和溶液是相对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某种溶质,在加入其他溶质仍能继续溶解。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
【提问】如何通过外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总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从概念来看是判断溶液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从外观上来看如果溶液底部存在未溶完的物质,说明溶液在此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溶质,肯定是饱和溶液;如果溶液中不存在未溶完的物质,那么所得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当硝酸钾不能再继续溶解后我们怎样使后,加入的固体又溶解了?
【提问】那如何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呢?
有没有办法使溶液中的溶剂减少一些呢?我们具体可以怎样来操作呢?【课件展示】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过渡】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能得到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如果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会有怎样的现象呢?同学们利用我们实验探究得到的硝酸钾溶液进行一下实验,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呢?
【师述】溶质在溶液中过剩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这一过程叫做结晶,降低温度析出晶体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叫蒸发结晶。
【引导】人们利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日光蒸发海水中的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三、课堂小结
说感受谈收获(学生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体会。
第二课时
二、溶解度
【复习导入】什么是饱和溶液?
【情境激疑】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二者那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质量大,大家来讨论一下还需要限定哪些条件呢?为什么呢?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就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建立概念】课件展示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我们把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索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说明:溶解度四要素----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单位(克)
【课件展示】随堂练习
【深化概念】由分析可知,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
【过渡】当溶质和溶剂固定,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可知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37页,学习表示溶解度的两种方法:列表法和图像法。
【探究】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做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
【讲述】溶解度曲线的特点: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有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如硝酸钾;有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氯化钠;③极少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应用与拓展】根据溶解度曲线,你还能得到那些信息?
【课件展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点所对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交的含义:表示交点所对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相同。
(3)趋势: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越大。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常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5)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过渡】溶解度可以准确的表示某物质某温度下溶解的最大量,而溶解性是粗略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页,画出一条数轴表示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3.气体溶解度
【提问】生活中气体溶于水的实例。
对比气体物质溶解度与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不同。
【总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三、课堂小结
【说体会谈收获】学生按小组谈谈在今天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8.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4.结晶蒸发结晶降温结晶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我们把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索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说明:溶解度四要素----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单位(克)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点所对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交的含义:表示交点所对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相同。
(3)趋势: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越大。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常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5)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三、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9.作业安排:1.完成课后习题,并将相应的配套练习做完;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
【教学反思】采取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整节课知识点思路清晰,学有方向;同时让学生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但是不足之处是: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还有疑问不懂之处,通过课后单独辅导,强化练习,将知识点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