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6月5日1、2节205考试(十五周周三)导论一、作为一种现象的文化(一)现象1、人的第二自然、非特定性2、给定的行为规范体系3、古拉丁语:耕耘、培养、教育、修养4、演化,考古学:《周易》“关乎天文以查实便,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1871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二)定义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上获得的习惯、器物文化。
德国,思辨。
雷蒙德、威廉斯:艺术和艺术活动;文献式的人类智慧结晶;一种生活方式。
二、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社会学1897年,德国的巴德开展田野调查(一)含义(二)性质:马林诺夫斯基1、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统一2、微观和宏观的统一3、理论和实证的统一4、个体和整体研究的统一(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哲学的区别2、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区别(四)研究内容1、民俗、风俗习惯、民歌、民谣2、宗族崇拜3、4、语言、文字、符号5、家庭、婚姻、亲属6、艺术7、知识8、传统与现代化9、文化传播、冲突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五)研究方法1、文献法2、比较分析法(中西方宗教)3、问卷法4、访谈法(六)研究意义(四点)1、揭示文化的产生规律2、揭示文化发展规律3、文化现状4、参与决策的咨询三、推荐书目1、1748年《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法国;1689-1755年2、1871年《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英国;1832-1917年3、1890年《金枝》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英国;1854-1941年4、1899年《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1856-1939年5、1918年《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德国;1880-1936年6、1934年《历史研究》汤因比英国;1889-1975年7、1946年《菊与刀》本尼迪克特美国;1887-1948年8、1947年《乡土中国》费孝通中国;1910-2005年9、1949年《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中国;1893-1988年10、1955年《爱欲与文明》赫伯特·马尔库塞德国;1898-1979年11、1969年《代沟》玛格丽特·米德美国;1901-1978年12、1973年《后工业社会》贝尔美国;1919- 年13、1978年《东方学》萨义德美国;1935-2003年14、1980年《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1928 - 年15、1989年《历史的终结》福山美国;1955- 年16、1993年《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美国;1927-2008年。
四、西方文化社会学时期1、朦胧时期2、明朗时期3、辉煌时期第一章: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一、古典文化社会学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一)时代背景:历史、生物、经济、文化知识领域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进化论》作为指引明灯,跨越图腾追求崇拜(二)先驱人物1、思考题: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孔德社会发展三阶段和文化发展三阶段。
孔德(1)社会发展的三段论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人的现代发展三个基础武力、法律、科学。
(2)人道教2、斯宾塞3、爱德华·泰勒在人类学领域的贡献:(1)对原始文化的定义:1871年至今仍具有意义(2)文化人类学的两大原则:A人性相似性和生活环境相似性B文化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
4、亨利·摩尔根(美国)《古代社会》马克思称其是分析母系、父系氏族的典型,摩尔根的三方面思想:(1)对氏族制度的研究(2)原始社会分期理论:三阶段为蒙昧——野蛮——文明;初期——中期——晚期。
蒙昧时期生活技术和技巧集中为火、弓箭。
野蛮时期是制陶术、冶铁术等发展的高级阶段。
文字标志着文明阶段的出现。
(3)婚姻家庭制度的五阶段:专门制——父权制——偶婚制——伙婚制——血婚制(三)古典文化社会学流派1、古典文化进化论孔德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1)古典文化主要思想:探寻人类文化发展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以解释当时世界各民族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原因,认为文化是由低而高、由简而繁的进化过程。
(2)发展是有阶段的,这个时期基本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A心理一致说:人们心理构成思维方式是相似的B独立发明说C一线发展说: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共同法则暗含不可逆的规律D逐步进化说:文化是向前发展的。
(3)以上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文化发展的客观状态;论证人类社会文化由低而高;总趋势被揭示。
缺陷在于以下四个方面:A从个人心理本质角度推导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B独立发明说:文化是相互借鉴的,忽略文化要素的传播和功用,把文化要素和文化整体脱裂开来C一线发展说:文化发展的单一性和一线性D逐步进化说:欧洲文化中心论。
2、文化地理学派: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文化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相关。
面积和政体对应的关系:大面积——专制;中面积——君主制;小面积——民主制。
3、文化人种论:从人的生物学的角度研究范畴为高级人种发展出高等文化。
二、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背景:世纪交替时期(二)确立1、德国文化社会学批判孔德、斯宾塞,古典社会学代表人物是齐美尔,研究形式社会学,德国从文化现象来把握社会发展。
舍勒尔认为人类发展的两种动力是生理和精神冲动。
2、美国作为学术中心经历了一战,以历史学派的博厄斯为中心人物,公然反对进化论,他认为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特点,讽刺进化论,任何一个地方、民族有其独特发展背景,每个民族具体地历史从结点上研究,而非线上,必须从民族内部、周围环境研究。
3、德法、英美研究角度完全不同,德国认为社会研究对象是文化现象;英美则具体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学分支,学科来源存在分歧。
(三)代表学派:文化传播学派、社会学年鉴派、功能主义学派。
1、文化传播学派文化传播学派伴随着西方人探索世界产生,互相借鉴、采借。
中心思想:否定各族人民文化创造的独立性,文化都是依次产生的,到各地传播的结果。
理论要点:(1)创造力是有限的(2)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地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是历史的接触或传播(3)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传播的结果。
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格雷(拉侧尔的学生)文化都是从一个原点传播出去的。
英国代表人物:史密斯,其观点极端,他认为文明最早是出现在埃及,四千年左右才出现组织、氏族。
其学生佩里的著作《太阳之子》讨论:是否赞同传播学派?2、社会学年鉴派(1)迪尔凯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家,后期研究注重原始社会文化分类和宗教生活。
(2)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提出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人所共有的信仰和情感(个人的;社会集体共有的语言、道德、信仰、传统意识)雷蒙·阿隆评价个人就是淹没在广大的社会事实当中的,可施加外在强制的固定或不固定。
(3)思考: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概念是对于个人可施加的外在强制的任何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化的现象,包括法律、道德、宗教、语言、习俗等等;第二类是比较不固定的尚未制度化的现象,如流行、舆论、时尚、艺术形式等。
(4)社会事实的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5)澳大利亚土著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世俗与神圣是对立的;信仰与仪式的区分。
(6)宗教的含义:宗教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相关仪式的活动和信仰。
(7)宗教起源原始人无法解释,借助神学编造A反对万物有灵论。
泰勒等都认为万物有灵,如果万物都有灵,那么他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缥缈之中,导致研究对象失去客观性。
所以该观点是为社会秩序服务的,促进有机团结,合作靠分工,分工越细,差异越大,依赖越强。
B宗教功能:核心是仪式。
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社会集体情感是靠宗教教化,规范社会的手段,稳定统治,宗教倡导和平,对个人而言,坚定信心、希望、力量。
如萨义德《东方学》、莫斯(萨义德的学生)《礼物》1924年、葛兰言(莫斯的好友)《中国人的宗教》(8)《礼物》赠礼不是出于需要物物交换认为理性的交换社会基础而非纯粹的经济基础。
博厄斯开创了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之中,把礼物交换分为三个环节:A义务性地送礼B义务性地接受C义务性地赠送礼物。
环环交换广泛存在于原始社会,为什么送礼?A社会原因,反映社会地位,同辈互送礼物,讲究契约的达成,代表进入关系系统当中B 宗教上的原因,得到更多的庇护。
——全面酬报系统。
(9)马林诺夫斯基:库拉交换,社会规范的产生不再靠血缘、亲缘关系,社会性关系的总和。
3、英国功能主义学派(1)产生标志:1922年,布朗《安达曼岛民》、马林诺夫斯基《两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标志着新的功能主义产生。
(2)功能学派的思想:第一阶段是满足社会功能的作用;第二阶段从人们的心理角度看待文化现象;第三阶段二十世纪至今,现代西方文化社会学发展时期,包括主观主义派别和客观主义派别。
(3)主观主义派别的代表人物A弗洛伊德从人类心理来解释社会现象,文明的产生是超我受到抑制的结果。
注重人文关怀,文化的来源是“三”我:本我(无意识)——生物,被超我抑制、自我(有意识)——为本我实现、超我(超自我)——外在审视自我、约束。
《图腾与禁忌》深入到人类早期氏族文化起源。
B文化族体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一个真实的个人开始。
C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复赛,工业社会的人已经丧失反叛精神。
(4)与主观主义派别对应的是现代进化论的兴起。
现代进化论兴起于50年代以后,强调技术或经济是文化和社会进化普遍的决定因素,分为两派:普遍进化论:建立一个全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技术进化论;多向进化论,司徒尔德提出,借助着外在的自然条件而呈现多样的发展模式,文化是——能量进化论。
(5)技术进化论提出者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划分三个阶段石器——新石器——铁器。
相应提出人类发展三阶段都市革命——知识革命——能量革命。
美国怀特提出文化三系统技术(最底层的基础决定)——社会(关系,人与人)——观念。
不同时期的能力提升导致技术提升,能量的四个阶段:自身人类体能消耗——自然界光、电、风、水、土——动力阶段,如煤、石油、天然气——原子能阶段,如核能。
第二章:文化的生态系统文化的创造凭借存在的生态环境,创始人司徒尔德,人和自然交互的结果。
一、文化与自然环境二、文化生态系统: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的体系。
这些变量产生相互联系。
恒定的环境和文化类型没有关系,不存在绝对关系,是与变量之间交互作用。
思考:以地理环境为例子,分析其怎样对文化产生影响?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供了外在的环境,决定文化发展的速度(温带,原始资本丰富,地中海沿岸),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类型(经济、文化类型、政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