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Contents
认知神经科学的起源
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 在记忆、注意、思维、情绪方面的研究 反思
一、起源
Michael S. Gazzaniga
George A. Miller
•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术语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Michael S. Gazzaniga和George A. Miller共同提出。是一门在认知科学和 神经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生学科。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一门研究人脑高级功能的学 科。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Gazzaniga, 2000) •认知神经科学诞生至今有着近20年的历史,80年代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与90年代成为一门受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新兴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 展前景的自然科学前沿研究领域。
ERP
诱发电位(EP,Evoked Potentials)是神经系统在感受外 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分感觉诱发电位、运 动诱发电位(外源性)和事件相关电位(内源性)。 • 一般说这种EP波幅很低(约0.1-20μ V),全被淹没在比它高 很多的自发脑电之中,肉眼几乎无法观察分析,因而在脑电记 录中不能见到。为了把这些微小的电位分离出来,目前应用的 是信号平均与迭加技术。 • p3—它是事件出现后约300~800ms间记录到的正成分,故也 有称之为P300,也是测谎的最主要指标。潜伏期中的晚期成 分位于刺激后50-500ms,常与心理认知过程有关,反映了从 刺激开始到大脑对外来信息加工过程所需的时间,愈晚出现的 成分其心理学的因素愈多。
• EEG和ERP测量的是心理活动时的脑电信号,其时间分辨率极 高,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似乎还不能充分满足直接观察人 脑处于不同心理活动状态的脑电图的要求。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和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测量的是静态的脑结构 图像。 • 80年代中期,出现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它将带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 注入人体,由此获得心理活动时的脑代谢图像或脑血流图像。 • 1990-1992年期间又出现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主要通过测量脑活动时 脑内各处血流含氧量的变化来反映人脑的心理活动,其时间分 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较PET有了明显提高,且不需要给被试注 射微量放射性物质。
诱发电位检查 的主要设备至 少应包括刺激 器、放大器、 平均器和记录 系统
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 最常用的是BOLD-fMRI,BOLD(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 其基本原理为:被激活的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局部 血流量较静止时明显增加,同时该区脑组织耗氧量 亦有增加,且被激活的功能区耗氧量增加幅度远 远小于血流量的增加幅度, 从而造成局部微循环 内氧合血红蛋白量增加, 脱氧血红蛋白量相对下 降, 使该区磁化率发生变化, 造成在T2加权像上 局部信号增加。 • 常用的实验设计有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设计

十几年后,认知科学家们终于在生物脑中概括出并行分布式(PDP) 的神 经计算原理,1986~1996 年的十年间,风起云涌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积累 了大量科学事实,冲破了智能的传统概念。1993 年认知科学杂志上人工智 能研究创始人之一Simon 和五位青年学者展开的智能本质论战,1994 年已 故生态心理学家Gibson 著作再度风行于世,都为智能新概念奠定了科学基 础
3. 人类疾病研究的实际需要
• 疾病始终困扰着人类,一些疾病直接影响人的脑功能,包 括脑肿瘤、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癫痫、毒品成瘾、精 神分裂症等等。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是预防疾病发 生的重要措施。 • 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测查脑认知功能,除进行神经 心理测查外,还设计一些精细的实验,采用ERP、PET和 fMRI等技术研究病人执行某一认知任务时的脑功能图像, 可以对脑结构损伤或脑功能性失调给予相当满意的诊断, 有利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 显然,对威胁人类脑功能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为推动认知 神经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强大现实动力。
Paul Broca
•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采用点刺激法对 病人大脑的感觉与运动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 人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在大脑皮层均可 找到相对应的部位 • 后来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类感觉,运动,语言, 记忆等机能均与特定脑区有关,且语言功能更 与左半球有密切关系,这是所谓“大脑皮层机 能定位说” • ps.布赖恩· 伯勒尔
灵长类动物
认知神经生物学 分子、细胞、 从低等动物到 脑区 哺乳动物 计算神经科学 分子、细胞、 脑区、整脑 心理或智能
生物化学测量、生物物理研究 理论、实验、计算
EEG
1929年德国生理学家Hans Berger首先记录到正常人脑的 脑电波(EEG,electroencephalogram),发现脑电波对心理 活动很敏感,如心算引起脑电波的α 节律减少。 是通过在头皮表面记录大脑内部的电活动情况而获得的。大脑 内部非常微小的电变化都能被置于头皮表面的电极记录到。这 些变化可通过示波器中的阴极射线管而得以显示。 脑电图(EEG)是研究和检查大脑半球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活 动,通过电子放大器放大100倍并记录下来,客观反映大脑功能 状态的一种检测技术。因其方法简便无创、价格低廉而广泛用 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2、认知科学的发展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研究人、动物和机器的 智能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认知科学 的核心学科(Wiles & Dartnall, 1999)。
• 70 年代,人工智能发展面对许多难题,传统物理符 号论难以解决。于是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美国科学 家提出将人脑、电脑研究融为一体,研究智能实体(自 然脑和人造脑) 的智能活动与环境条件相互制约的规 律。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传统 人工智能构成了统一的认知科学雏型,智力与计算 的关系成为70~80 年代认知科学的基本命题。然而, 这一命题研究很快遇到了重大挫折,即离散的物理 符号计算无法表达人类智能活动的真谛。
3、神经科学的进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病人的临床观察并结合尸 体解剖进行的。由于其独特性,现在仍会使用。 • 1929年德国生理学家Hans Berger首先记录到正常人 脑的脑电波(EEG,electroencephalogram),发现 脑电波对心理活动很敏感,如心算可引起脑电波的 α 节律减少。 •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导 致事件相关电位(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的问世,成为脑波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
二、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1、基本理论假设
(1)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 认知神经科学把阐释心理,尤其是人类心理活动 的脑机制作为自己的任务,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及 其他高级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 低等动物。以人类为例,人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统,是一个由约1011(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高度 组织化的器官,有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和神经元集团、 不同种类的神经介质和神经化学物质、不同种类的神 经通路和网络不同种类的神经电活动,但并非杂乱 无章,而是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结构。
• 智能与计算的命题再次扩展开来,它包括离散物理符号计算,连续(模拟的) 神经计算(PDP) ,自组织自适应计算、模糊计算和模糊推理等。智能新概 念不仅体现在其算法多样性与综合性,更体现于智能活动源于生态环境, 又归结为生态环境。它不是每个头脑作为孤立系统的内部运动过程,而是 体现于制约着生态环境又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个体高效目的行为。因此,智 能实体(自然脑或人工脑) 在特定环境下完成高效目的行为的过程及其内部 机制,就成为新智能理论的基本命题,它的目标不仅在于运用当代各种图 灵计算原理,还在于试图突破图灵计算,追求智能本质的新认识。
• 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伦斯采用脑局部切除法损毁动物(主要 是鸟类)的脑不同部分,观察动物行为的变化,提出“大 脑机能统一说”,认为脑的机能具有整体性。后来美国心 理学家拉 什里用类似方法研究大鼠脑损伤程度对大鼠学习 和记忆的影 响,发现大鼠记忆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脑损伤的 部位无关,而是依赖于脑损毁的面积大小,提出“大脑皮 层机能等势说”,认为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机能是相同的。 • 法国神经病学家布罗卡描述了一则表达性失语症,病人能 听懂他人说话,且喉,舍,唇肌肉正常,但除了“Tan”的 声音外不能说话,对其尸检发现病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约 1/3处有一鸡蛋大的损伤,脑组织退化,认为该区域是言语 运动中枢。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则发现听觉性失语症病人左 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其听觉正常,却听不懂他人和自己 说话,常常答非所问。即言语听觉中枢。
• 但是,认知科学各学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 对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 述”。 •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心理实验设计证明短时记忆 的存在,但短时记忆显然是脑的功能之一,在没 有阐明其脑活动机制之前,我们只能设想短时记 忆类似于一个工作平台。
• 这显然不能满足研究者们的要求。脑是心理活动 的物质本体,仅从行为水平探讨人脑的心理功能 当然是不够的。
1、脑的研究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天才般的提出脑是心理的器官 •我国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 19世纪初德国医学家伽尔和 他的学生斯普茨海姆首先对 脑和心理的关系进行了了解, 提出“颅相学”,认为头骨 的外形与脑的形状相对应, 人的不同心理功能,如记忆、 野心、谨慎、仁慈等,分别 存于大脑特定部位,因此, 根据颅骨的外形可以推知人 的各种心理特征,他假设特 定区域的隆凸或凹陷对应于 大脑相关功能区域的发展情 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