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县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南县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南县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南县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区中小学学籍管理,根据《南县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我县中小学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县各类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职业中专等。

第三条中小学学籍由区教育局负责审核,学校指定专人负责编制和管理。

第二章新生建籍
第四条小学必须依法组织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免试入学,学校不得招收不及龄儿童入学。

残疾适龄儿童为正常招生对象,同步实施义务教育,完成规定的年限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严格按学生户籍所属学区进行招生, 未经教育局及其它学区中小学同意,任何学校不得擅自招收本学区以外任何年段的学生入学。

小学新生凭学校研究的新生名单和户口簿建立学籍,初中新生凭“初一新生分配花名册”和“入学通知书”建籍,高中新生凭“高一新生录取花名册”和“录取通知书”建籍。

第五条新生注册后即取得学籍,应为其编列学籍号。

小学生学籍号由十一位数字或字母编列组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前两位数字代表入年度,第三位字母A代表小学,第
四五位数字代表学区编号,第六七位数字代表学校编号,第八九位数字代表班级编号,最后两位数字代表同一班级学生序号。

初中生学籍号由九位数字或字母编列组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前两位数字代表入年度,第三位字母B代表初中,第四五位数字代表学校编号,第六七位数字代表班级编号,最后两位数字代表同一班级学生序号。

高中生学籍号由市教育局统一编制。

学生学籍号确定后就不得变更,使用至毕业。

转学、借读、留级、复学等也一律使用原编学籍号,因学籍变动等原因而空出的学籍号,不得由其它学生取代。

第六条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必须按统编学籍号顺序填写好《学生学籍花名册》、《初中(高中)学籍卡》、《初(高)中学生证》、《小学生素质报告册》,《学生学籍花名册》中学一式二份(中学、教体局各一份),小学一式三份(小学、中心小学、教体局各一份),学生姓名、出生年月均以户口簿为准,不得出现簿卡不符的现象。

以上表、册、卡证由班主任负责及时填写,填写应实事求是,如实反映学生每个学期的真实情况。

表册卡由教导处统一保管。

《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学生学籍花名册》由教体局验印,中学学生证及小学生素质报告册由学校验印。

第三章学籍册卡
第七条学籍档案包括
《在校学生学籍花名册》、《初(高)中生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变动学生花名册》及佐证材料、《年报表》、《毕业生花名册》、《6—17周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分年龄统计表》、《点名簿》。

学校各种表册卡应能相互印证,不自相矛盾。

第八条册卡说明
(1)《学生学籍花名册》由各班学生名册汇编成册。

(2)《初(高)中生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登记在本校就读的学生,卡、表与学生相对应,学生变动情况必须在册卡中作详细记录。

卡、表按学籍号顺序存放,复学、转入的《初(高)中生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放在后面保存,转出学生的《初(高)中生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应复印保存。

(3)《变动学生花名册》登记本校学生增加、减少的各种情况。

如:转入、转出、休学、复学、辍学、往港、出国、死亡等,同时附相应证明;《变动学生花名册》以年报表数为原始数据,按年度装订,一式两份,一份学校保存,一份在新生建籍时交区教育体育局。

第九条学生学籍档案中的姓名以公安户籍姓名为准,一经确定不得任意改换,确需改换须持有镇以上公安户籍专用章的证明,到学校申请办理。

学生的学籍档案材料必须按时填写。

填写各种表格一律使用钢笔,字迹要工整,项目要填全,内容要及时更新。

第十条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阶段学籍档案的保存。

《学生学籍花名册》、《高中生学籍卡》、《初中生学籍卡》、《小学生登记表》、《毕业生花名册》等,学校应永久保存;复学、休学、往港、出国、转学、借读等手续资料、册卡应作为“长期保存”,保存年限应在以上;各项统计报表应作为“短期保存”,保存年限应有5年以上。

第四章转学
第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准其转学:
因家庭迁移、户籍变更及其它特殊原因,本区学生要求到外县(市、区)就读或者外县(市、区)学生要求到本区就读者,经双方学校及教育局批准(凭相关的有效证明材料,如户口迁移证、房产证、工作调动介绍信、军转证、营业执照、务工单位证明等),可办理转学手续。

在本区范围内,除家长工作调动、家庭户籍变更,或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特长生以外,一般不得办理转学手续。

在本区范围内申请转学的,原则上不得转入班生规模严重超标的学校。

班生规模严重超标学校原则上不得接受转学生。

原则上一般高中、职业高中、民办高中不得转入重点高中,职业高中、民办高中不得转入一般高中,遇特殊原因确要转学的,要按规定标准缴纳“择校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