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1、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
1、科学方法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
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2、科学方法的研究内容: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说、理论、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以及这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和反馈方法等等。

这些科学方法是从各门具体科学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方法。

科学方法论的性质:
1、它是一门正趋向于独立的学科。

2、它是一门思维科学。

3、它是一门认识“工程学”。

2、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层次和要素?
答:层次:按照方法作用的大小和普适性程度的高低,科学方法论依次被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
1、适合于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论;
2、某一类学科中普适性深度较高的特殊方法论;
3、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根本性或一般性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要素:
1、客体
2、主体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3、谈谈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是,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则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1、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的传统的是直觉思维。

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2、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例如:在教
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

而在西方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3、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

4、西方人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

中西方思维还有很多差异,这些是客观形成,不能说谁优谁劣,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如何才能促使直觉和灵感的产生?
答: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

直觉思维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根据,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或突然顿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

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

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

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

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
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跟记忆力,思维敏捷程度等有关。

记忆力,思维敏捷程度这些与后天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也跟大脑的先天遗传的组织结构有关。

5、什么是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怎样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6、什么是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它?
7、什么是数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它?
8、什么是模型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它?
9、人文社会科学特征、功能是什么?怎样运用其方法?
(一)基本特征
1、追求真理
2、创造价值
3、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对立统一
(二)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2、社会功能
(三)运用方法
10、怎样进行文献的检索、整理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一)文献的检索与整理
1、资料的收集
2、文献检索
3、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4、文献综述
5、常用的文献数据库
(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数据的处理
2、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数据的误差分析
4、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1、简述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方法
1、科研方法的类型
2、实验研究方法
3、调查研究方法
4、实地研究方法
5、无干扰研究方法
6、理论研究方法
12、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科研素养?
新的时代有新的人才标准,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
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科研能力是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

而一个良好或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必要的科研基本素质。

一. 文献、资料及信息的优秀检索能力。

二. 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对待数据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对研究方向和趋势有独到的创新思维。

四、具有知识的储备能力及完整详细地实验规划的能力:
11、简述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方法指的是检查自然现象、获得新知识、或修正与整合先前已得的知识,所使用的一套技术[1][2]。

为了合乎科学精神,这方法必须建立于,按照明确的推理原则,收集可观察、可经验(empirical)、可测量的证据之上[3]。

梅里亚姆-韦伯斯特辞典如此定义[4]:
科学方法是一种有系统地寻求知识的程序,涉及了以下三个步骤:问题的认知与表述、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假说的构成与测试。

虽然从一种学术领域到另外一种学术领域,程序或许会有所改变,科学研究拥有可辨认的特色,能够明显地跟其它种学术研究做区分切割。

科学研究者提出假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然后设计实验来考验这些假说。

一个假说在被学术界公认为正确理论之前,必须先通过科学方法的严格考验,以有条有理的方式来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互相比较。

只有当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互相吻合时,这假说才能被肯定为正确无误的理论。

涉及比较广泛学术领域的理论,可能会融合许多独立导出的假说在一起,配搭一致、相辅相成。

通过严格考验的理论,又可以触类旁通,帮助形成新假说,或者设定其它假说的上下文。

为了得到最公正的结果,科学研究通常是越客观越好。

所有测量数据与实验方法必须详细地纪录,存盘于安全的数据库,并且可供适当学者共享。

这样,适当学者可以仔细检查,通过复制实验来核对结果。

这种行为方式,称为“充分公开”(full disclosure),容许建立这些数据的在统计学的可信度(reliability)。

即使科学领域涉及广泛,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视为科学方法,则必须是客观的。

科学家们不能对于科学方法下产生的单一结果有不同的解释或不能去改变结果的发生。

另一项基本期待,则是必须有完整的资料文件以供佐证,以及研究方法必须由第三者小心检视,并且确认该方法可以重制。

如此也才能进行统计上的可性度分析。

科学方法也包含了意图去掌控或质问在科学研究中,因人为操纵因素所导致的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