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的意义一、引言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构,城市已经成为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在城市经济不断为国家创造GDP的同时,也引来了一系列“大城市病”。

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由于不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然而,劳动力作为能动的生产要素,使得就业结构在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三大人口问题。

首先,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大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

其次,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性促使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出现严重失衡;最后,人口的产业分布和空间布局间的矛盾,破坏了流动人口职住配比间的均衡,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分布过密。

三大人口问题的产生引来了诸如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房屋紧张,居住困难;交通拥挤,车祸频繁;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造成了居民生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面临这些实质性的挑战,城市必须应用新的措施和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城市的智慧增长、新都市主义等不同的理论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物质性资源,还日益依赖于信息与知识资源所产生的“智慧”。

因此,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和融合智能识别、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的生态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通过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智能化的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注重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管理以提高城市的综合运营效率,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度融合。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经济转型的“转换器”。

(我国)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当前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内涵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脚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1],并自2007年起以每年不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显然,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信息产业再升级和信息技术创新引导的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这就要求城市发展既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18 -19],更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

智慧城市理念是看待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1.1 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信息时代的城市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前导、网络为手段、高新技术为支柱,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1]。

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新特征、新要素和新内容的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

从城市内涵特征上看,智慧城市具备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的特征[2]。

从城市发展要素上看,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3]。

从城市发展内容上看,智慧城市覆盖了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领域[4 -5]。

智慧城市的逻辑建设框架由要素体系、内容体系、发展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来。

与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注重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和整体效益视角看待信息化[6],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环境相关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7]。

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和成长中的手段,是为智慧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法。

2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8]。

从阶段论的视角看,城市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轮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动力,那么现代城镇化将以信息化为发动机,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化是更高级形式的城镇化[9]。

Graham 和Marvin 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作效应( 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 、替代效应( 信息传递减少或取代人员来回通勤) 、衍生效应(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和增强效应( 提高原有物质形态网络的功能) 来对城镇化产生作用[10]。

这种作用既能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演化速度、方式和内容[11],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城市治理模式、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基础的转变与革新[12 -13]。

总的来说,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城镇扩散与集聚功能并存,并交织演进; 第二,城市功能信息化和智能化; 第三,信息流成为城市主导要素流; 第四,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主旋律。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客观结果。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信息产业再升级和信息技术创新引导的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这就要求城市发展既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18 -19],更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时代,亟需充分利用城市信息化把握发展机遇,改变以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面临的诸多失衡问题①,以及应对城镇化过快发展所蕴藏的“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风险。

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实现城市经济“智慧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2.1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来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生活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是内涵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管理智能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等内容。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通过引进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政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以及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使全体居民更多地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成果①,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侧重数量,关注经济要素集聚的外延型城镇化向重视质量、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内涵型城镇化转变。

2.2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研究发现,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3% 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却是其2 -3 倍。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设施正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

智慧城市是未来1 -3年最有潜力深刻影响我国商业和经济的技术,位居2010年10 大战略性技术之首。

从技术层面上看,物联网、3S( GIS,GPS,RS) 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加速重构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

以物联网为例,据美国市__________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 倍,将形成下一个超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在我国,2009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716亿人民币,2010 年上升到1 933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61.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

从应用领域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交通、建筑、医疗、电子商务、安防等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有助于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变革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 在生产方式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助于增强企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和动力,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推动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变。

智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将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式来提升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 ICT) 为例,高更新频率、高能效技术的ICT 产业本身具有“低碳排强度、高减排能力”的特性。

同时,它还能通过非物质化、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电机、智能物流等途径带动这些领域减排增效,例如通过ICT 优化物流,可以在全球运输和储存中分别节能减排16%和27%[20]。

在消费方式方面,智慧城市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

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智慧交通给汽车装上芯片,出门时系统会自动预订一个车位,遇到堵车路段会提醒并建议改变路线,到达后,停车场会自动识别和引导车辆进预定车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