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年级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试题

高一年级爱国主义知识竞赛试题

高一年级爱国主义知识竞赛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A.宗族势力的弱小 B.庶民政治的建设 C.官僚体制的探索 D.等级秩序的破除3.宋代率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

兼家族早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

”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4.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

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5.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

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

被排除出决策系统。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6.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这表明古希腊()A.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缺乏个性 D.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7.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他意在说明雅典()A.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B.政体错误采用了自由平等原则C.尚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 D.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8.古代雅典某思想家认为,“没有比政治权力分配均等更为荒谬的了,应当作为权力分配主导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按照公民的才能来划分等级的)均等。

”这一观点旨在()A.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B.反对贵族把持政权 C.鼓励公民理性思考 D.确立民主政治基础9.《法学阶梯》评述罗马法:其债务的缔结仅需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说法,是指债务缔结既不需要文书,也不需要与当事人在场,只需要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

该评论的主旨是() A.所有权的转变需遵循一定仪式 B.契约原则是罗马法的核心原则C.罗马法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D.罗马法中契约制度不关注形式10.罗马法学家提出:“在进行制订法律、修订和解释现存法律的全部劳作过程中。

始终存在引导他们的标准和准则,即对于一种天然本有正义的理想,对于一种客观善的理想,它们远比任何人类发明之物崇高而广泛”。

这一理想指的是()A.颁布万民法 B.倡导自然法 C.废除奴隶制 D.鼓吹性善论11.1566年,英国女王针对下院经常反驳政府的提案这一情况说道:有些问题无须下院“摇唇鼓舌”,“上帝不会允许你们(指下院)的自由成为我们的枷锁”。

女王因此很不愿意召开议会,在位45年仅召开10次。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市民阶层已主宰了议会C.责任制内阁遭到了破坏 D.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12.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

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A.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 B.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C.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 D.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13.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

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次年他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要保证恢复全体人民的选举权的旗号下建立了第二帝国,这说明当时的法国()A.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性 B.民众的素质普遍不高C.公民投票权得到了扩大 D.议会政治已形同虚14.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体现普鲁土的专制主义传统15.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16.1854年6月,杨秀清与英海军军官麦勒西交换函件。

杨秀清坚持洪秀全是上帝亲子、天兄耶稣的胞弟,为万国真主。

麦勒西指责这“乃是最无根据的臆说”,“不能表示赞同”。

这说明() A.杨秀清极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B.洪秀全篡改历史亵读了西方宗教C.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谁代表“真道” D.中西文明的冲突由形式转为内容17.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18.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19.著名历史学家将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作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20.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C.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21.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交通总破袭,进攻重点是正太铁路;第二阶段重点是消灭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第三阶段是粉碎敌人的“扫荡”。

这次战役是()A.抗日以来的首次大捷 B.国民党组织的歼灭战C.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敌后战场的“绝地反击”22.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A.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C.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秦国在地方实行实行的县制,不能说明宗族势力弱小,故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掌管地方的官吏的出身,因此不能说是庶民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秦国在地方与其他诸侯国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体现了由原来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一种探索,故C 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可知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任何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

兼家族早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把丞相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城邦利益至上,与雅典民主的实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城邦利益至上,但并不排斥个人自由,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城邦利益至上,与雅典民主的弊端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认为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因此导致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政权的管理,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A项正确;采用自由平等原则是民主政体追求的目标,不能说是错误,故B项错误;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小国寡民的城邦相适应,并非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不是说明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