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完整小说阅读复习

高考完整小说阅读复习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 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 ,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 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 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 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 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 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 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年轻人对大家说:“他要一个一千元向我买,相 信各位都听到了,放心,我不会那么狠,只卖他 五个,算一次小小的警告。”观众一起喝彩。接 着他又说:“既然东西都带出来了,也不想再拿 回去,如果各位要,一个三百。”于是观众围上 来抢购。
夜已深,观众走了,剩下他们两人。
“今天卖了多少?”生意人问。
“你五个不算,共卖八十三个。”年轻人笑着 ,然后问,“明天到哪里?”
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情节梳理型
• 情节运行的模式: • 1、基本模式 • 2、特殊模式
【常见设问方式】 (1)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 跌宕之处。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 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 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 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 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 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 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5、以问题为题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人思考。
标题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线索作用;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4、概括主要情节; 5、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6、紧扣(揭示)主题。 7、象征意味、寓意。
解题步骤: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四 2、情节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4、主题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如:小说《项链》的情节可概括为:女主人 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 是赝品”
第二步: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 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 、结果”。
第三步:回看要求,整合答案。
《枪口下的人格》(2013重庆)P135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解题导图】 梳理情节:(贝尔蒂)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
鲁迅《故乡》:
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 :“这时候,我的脑子里 忽然闪出一幅神 异的图画来。”
夏衍的《包身工》: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 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 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 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 她的名字。
基本情节: (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答满5点4分,少一点扣1分)
2013·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 请围绕小说中的人物霍夫曼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 分)
(霍夫曼)被俘虏——被羞辱——被保护——回报 贝尔蒂——被贝尔蒂折服(答满5点4分,少一点扣 1分)
《腕王》(2017南京质检)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巴尔 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古渡头》《围 城冬夜》……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主题(象征、双关)、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环境描写。
例、小说以“油麻地”为题,有什么作用? (5分)
①环境描写上,点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使 小说极富乡土气息。②人物刻画上,表现了 石照厚身上乡村社会所孕育出的深厚而高尚 的人格。③情节发展上,以油麻地始以油麻 地终,使情节完整集中。④主题表达上,油 麻地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和风俗,城 市女人林红豆和乡村农民石照厚的交集代表 着两种文化乏间的碰撞和交融。(答对一点 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新竹。”
常见的“情节结构手法”
1.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 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 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可读性。
3.突转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 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 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 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 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 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 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 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 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 用。
作用:①锁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着锁来展 开叙述;②作者借无锁与有锁的对比来凸显 主旨,表达了对现代人破坏草原习俗和信仰 的行为的鞭挞和批判。(4分,每点2分)
例2、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使小说结构严谨,夹克衫起线索作用。它把 市长来理发室理发、陈立向市长诉说家事买 夹克衫感谢市长等主要情节串连起来,形成 完整的故事。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 ,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 人入胜。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 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 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 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 更充实。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
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 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命题角度二:情节
小说情节结构
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 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好故事情 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 的起点。情节常考查的有这几种类型:
作用: ①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种情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例1、小说标题是“锁”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 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内涵:①锁象征着人们之间彼此之间的隔阂和 不信任。锁也暗示着草原习俗和信仰遭到现 代人的破坏而变得封闭的残酷现实。(2分, 每点1分)
赏析小说情节手法
--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 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 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 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 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知识积累: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②推动情节发展。陈立发现夹克衫衣领有些发 白,为下文买件夹克衫感谢市长埋下伏笔, 再引出一直不肯丢弃它的原因。
③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市长一直穿着母亲买的 夹克衫,表现了市长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 以事件为题,比如:《溜索》 《这是你的战争》《安娜之死》《一个圣
诞节的回忆》《蚊刑》《幽灵的对话》 《一枪两个》……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方法归纳】 解答情节梳理型题目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选定概括方法 (一)结构概括法 明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进而梳理概括情节。
(二)场面概括法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
所。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三)线索概括法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 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 时间、空间。
④从读者感受看,幽默风趣的说法,表现出两 代人的关系的温馨、和谐,增强了故事的感 染力。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分,共6分)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 什么好处。(6分)
•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 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 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 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 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 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 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 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 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 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 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 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