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范文翻译八股文摘要翻译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需要,从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系统。
八股文教学以教会学生写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为目标,从儿童启蒙教育开始,学生就要接受系统的八股写作教育。
八股文的教学以《四书》、“五经”、《四书集注》为基本的教材,教师补充以大量的古文和八股文经典范文,要求学生不但要准确、熟练背诵而且要融会贯通,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由于八股文的格式非常严格,教师要完全按照八股文写作的结构顺序,分阶段先教破题,后教承题,以此类推完成八股文全篇的写作教学。
老师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前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才会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这种教学方式训练集中,学生也学得扎实。
八股文的格式要求已经十分苛刻,口气上还要“代圣人立言”,要写出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八股文不容易,教好八股文就更不容易。
八股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
八股文的命题范围是《四书》,出题花样非常多,有的题目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八股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发掘题目背后隐藏的行文切入点。
八股文在叙述主体上要求“代圣人立言”,八股文教学通过要求学生背诵、阅读大量八股文相关的经典古文,深入理解圣贤的思想来达到“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的写作要求。
常年浸淫在孔孟的言论里,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在品德培养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即使八股文在形式上有很多苛刻的条件,八股文教学还是培养出了很多德才兼备的治国良臣。
八股文在教学借鉴了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经验,通过长期的背诵积累学生大都博学强知,有惊人的记忆能力。
中国汉字音、形、意、理和谐统一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
八股文教师非常注重启发学生,通过日常积累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并且按照每个学生智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地对待每个学生。
本课题从八股文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八股文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希望我的思索有助于现代语文教学理论的建设。
英语白话八股文样品[题目]学习“与时俱进”1、[破题]“与时俱进”四个字,“时”和“进”二字是关键词。
“时”者时代也、历史也;“进”者进步也、改革也。
2、[承题]21世纪属于什么时代?属于全球化时代。
我们将怎样取得进步?按照全球化的发展规律行事,就是进步。
“与时”,不墨守历史成规:“俱进”,改革开放,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行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3、[起讲]世界各国都在进步,我国岂能例外?经济从工业化进步到信息化;政治从专制制度进步到民主制度;文化从知识禁锢进步到知识解放。
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脉搏。
4、[入手](提股)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电视、计算机、手机,以及层出不穷、功能奇特的信息产品,成为主导资源。
由此,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流通和服务产业,劳动密集产业转向知识密集产业,白领工人多于蓝领工人。
知识成为主要资本。
美国的农民只占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几,工人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几。
工农阶级在人口比例中变成极少数。
如果不是亲自在美国和日本看到“没有农民的农场”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我将继续高呼“耕者有其田”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5、[起股]信息化不神秘。
说话、写信、打电话、看电视、用计算机,都是信息化。
能讲普通话,走遍中国,不要翻译,信息化。
在计算机上输入拼音,自动变为汉字,跟网友互通电子邮件,信息化。
在计算机查找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书目和数据,信息化。
计算机和手机结合,进行通信、通话、传递图片和摄像,跟国内外学术同行作学术交流,信息化。
信息化在你身边。
信息化使你得到新消息和新知识。
6、[中股]今天,任何国家都一方面继承和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和创造国际的现代文化,这叫做双文化时代。
双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也引起文化的冲突。
在先进与落后的冲突中,在复古与创新的矛盾中,“与时俱进”是历史导航的方向盘。
追求先进生产力要从学习模仿进而能发明创造,前提条件是开辟自由创造的环境。
追求先进文化要摆脱思想的束缚,先进文化是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鲜花。
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要充分运用,不要限制运用。
信息化时代而限制信息,何以自解?时代更易,容易发生社会动荡。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
十八只螃蟹放在一个竹篓里,哪能不我挟你、你挟我?一个把黑袍从头盖到脚,一个穿比基尼游泳装、肚脐眼儿也露了出来,这两人能携手在王府井大街一同溜达吗?文化冲突实际是文化差距的摩擦。
7、[后股]“与时俱进”不是自愿选择,而是客观规律;不是特殊策略,而是一般公式,只能一时背离,不能长期背离。
社会进步有层次程序,倒退是偶然,超越也是偶然,循序前进是常规。
社会发展有四次飞跃:从部落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第一次飞跃;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第二次飞跃;从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是第三次飞跃;从资本社会到后资本社会是第四次飞跃。
“与时俱进”提醒人们不要犯时代错误。
专制残暴,穷兵黩武,纳粹败亡,苏联解体。
21世纪不会再出现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那是宣传,不是真实。
8、[束股]真理也“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真理不怕批评,批评是真理的营养品。
怕批评的不是真理,而是未能适应时代的宗教和教条。
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了。
参考资料:[周有光]学写八股文志士仁人 [明]王守仁格式原文译文1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圣人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取决于圣人既能具备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备高尚的品德。
2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故言此而示之。
称之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欲迷惑的人。
这样的人在面临生死考验时,我们只看到他们如何做到问心无愧而不会顾虑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孔夫子之所以对哪些既无志气又不仁义的人发出感慨的原因所在。
3起讲故言此而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有人说,世事变化无常,而人的生和死却关系重大。
面临生死考验时,固然有苟且偷生而损害仁义的;但也有临危受命,牺牲自己而成就仁义的。
是舍前取后,还是舍后取前,取决于对“是”和“非”的判定,且容易迷惑于人情。
志士仁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吗?4起二股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所谓“志士”,指的是,肩负履行三纲五常的重任,一心追求高尚和清廉,不懈地探索如何成为遵循伦理道德的典范。
所谓“仁人”,指的是,使自已具备上天赋予的所有品德而使自己的心智和身体光明磊落,并始终不渝地要凭此成为遵守气节的典范。
过接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既然“志士”和“仁人”这两类人在本质上都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且利害得失不能改变其志向和气节,他们的生与死也就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妨碍了。
5中二股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因此,在祸患兴起时,固然有逃避灾难而保全自己的,但临难自保只能安定自己的身体,不能安定自己的心智,苟且偷生的人实施的这种行为,“志士”和“仁人”是不屑于实施的。
偶尔遭遇变故时,固然有凭侥幸而不受损害的,但不因应事情的变化而凭侥幸逃脱,虽然能够保全自己,但却丧失了仁义,违背道德的人做的这种事,“志士”和“仁人”是不会做的。
6后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志士”和“仁人”只按“理”办事,不打算在“理”之外还按其他规则办事,至于那些奉献自己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忠贞不屈的人树立表率的“志士”和“仁人”,就是到了生命要终结时也不遗憾。
理想与理想的实现总是有距离,至于捐躯赴难来成就天下道义的志士”和“仁人”,就是牺牲了生命也不后悔7束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处在国家被颠覆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因应祸乱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慷慨赴难而不后悔,自愿担当起责任而不推脱,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公正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考虑是生还是死了。
处在生活穷困,到处流浪时,以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帮助其他穷困不已,流浪不止的人的“志士”和“仁人”,他们的仁义之心会使他们面临穷困潦倒时也不畏惧,看待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就象看待回家一样。
这就是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仁义之心,即使要为此付出生命,也不会顾虑是生还是死了。
8大结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因此,“志士”和“仁人”以他们的“心”为重,以他们的“身”为轻。
那些慷慨激烈成就仁义的事,固然是“志士”们奋勇施行的,同样也是“仁人”们争先施行的,瞻前顾后、徘徊不前、苟且偷生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以保全“心”为活着,以保全“身体”为拖累,从容就义来表明自己承担的道义是大公无私的,固然是“仁人”的归宿,同样也是“志士”的选择,那些逃避、袒护、隐逸、躲藏,觊觎于不死的人怎么能跟他们相比呢?由此可知,看到“志士”的所作所为,哪些无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看到“仁人”的所作所为,哪些不仁的人应该认真反思。
志士仁人 [明]王守仁格式原文译文1 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圣人之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取决于圣人既能具备健全的心智,又能具备高尚的品德。
2 承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故言此而示之。
称之为志士仁人的人,都是力求做到既有健全的心智,又有高尚的品德而不被私欲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