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孟祥斌2007年11月30日,星期5,是叶庆华到浙江金华驻军某部探亲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孟祥斌为了多抽出点时间和家人团聚,特意和同事调了班,带着她和三岁的A女儿到街上买东西。
叶庆华:那天比较冷,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并且他也感冒。
没衣服,因为他棉袄放在家里嘛,我就说要不这样吧,你也买件棉袄吧,所以我们在兰溪门下车的时候,对面就有一个太平鸟,刚好断码的,挺便宜的,他就买了件两百块钱的。
反正大家都是好像就是很久没见,都是在一起特别地高兴。
买完了衣服,夫妻俩陪女儿吃了一顿肯德基,之后,他们准备到江对面去逛逛,顺便给女儿买双红皮鞋。
11点十五分,就在他们刚要走过城南桥的时候,忽然身后传来呼救声。
目击者:两只脚鞋一脱,她就爬上去就跳下去了。
这位女青年是因为失恋而跳入婺江中的,正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
孟祥斌闻讯后立即调头向女青年跳江的栏杆边跑去。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他在冰冷的江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钱学森——民族脊梁李剑英——天地英雄钟期荣&胡鸿烈——树仁立德孟祥斌——义无反顾方永刚——践行信仰李丽——心灵强者闵恩泽——人生如炬陈晓兰——大医医心谢延信——有信延信罗映珍——真爱无疆◎《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特别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颁奖词”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
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
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
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9、陈晓兰十年一人孤身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打假,促成9种假劣医疗器械被取缔,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
十年前,陈晓兰是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医生,同事尊敬她,病人爱戴她,一些病人坐车赶很远的路来找她看病,因为“陈医生医术高不骗人”;十年后,陈晓兰虽然早已脱下了心爱的白大褂,但仍然艰难地前行在打假道路上——“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医生,我要对得起医生的良心。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
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陈起贤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爱心教师陈起贤,男 87岁,海南海口大坡中学的退休教师。
陈起贤每月养老金有近2000元,但他给自己定下的生活费标准仅每月50元,通常两根胡萝卜熬粥就是一天的伙食。
而他家中最值钱的还是学校给的一台老式电视机。
老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在2001年时,他拿出了全部积蓄10万元给大坡中学建图书馆,图片馆建成后缺少书籍,陈起贤又捐出2000元购买图书。
得知学校要重建校门,他又拿出3000元。
2004年开始,他又每年拿出5000多元积蓄,以父亲和自己的名义设立“业贤奖学金”,为学生发放奖学金。
随后他相继又拿出20万元,捐给大坡教育发展促进会,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陈起贤说,他百年后愿意捐献出眼角膜,甚至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身体,为社会做贡献。
卖猪肉的“慈善家”邓卫星,男,52岁,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镇农民。
邓卫星在当地靠卖猪肉为生。
他所在的下石太镇是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
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但因为穷,没能完成学业。
他经营猪肉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上山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因为贫困和路远上不了学的山里孩子。
为了圆山里孩子们一个读书梦。
他和家里人商量,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学生之家”。
从1981年到现在的29年里,前后共有859个孩子住进了他为孩子们提供的“学生之家”。
这些孩子60%来自困难家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邓卫星夫妇看顾这859名山区的孩子,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
最初,在邓卫星家寄宿是全免费的,只需要自己带些米。
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为了维持“学生之家”,邓卫星开始收取很少的住宿费。
从一年175元,到现在的每年325元。
325元,平均一天只要两元多,即便如此,真能交足的孩子也还不到三分之一。
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邓卫星也跟着搬迁。
1992年,邓卫星卖掉了两块珍藏的黄蜡石,倾其积蓄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两层楼———8房2厅,除了自己一家四口住的3间房,剩下全拿来做了孩子们的宿舍。
最多的一年,这里住过近50个孩子。
29年间,再苦再难,邓卫星从没主动向当地政府、向旁人。
也没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坚守大别山的大学生村官高金磊男,26岁,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村官。
高金磊出生在湖北农村,为了高金磊念上大学,家里卖掉了栖身20余年的房子,两个姐姐也退了学,都期望他最后跳出农门。
高金磊上学时在一次建筑民工兼职中,他切身体验到了农民们的现实疾苦,那时心中便深深地藏起了改变农村的梦想。
2008年,高金磊大学毕业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百丈村,高金磊不仅做村官,为了改变农村现状,他还要办养猪场,做猪倌。
亲人和朋友都一致反对他的做法。
但是高金磊坚持自己的梦想。
养猪场建成以后,高金磊搬起行李住进了养猪场。
缺技术人员时,他承担了技术员的工作,除了到各地大型养殖企业学习,每天还要准时打扫猪舍,喂料,并做好疫苗、消毒每一个细节的记录,高金磊晚上还要将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电脑专业软件中进行科学分析,还要不停学习兽医药理和养殖管理方面的知识。
2011年,高金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北省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结果他再一次选择了留在农村。
现在的百丈河村的养猪场发展情况良好,各项生产进入正常轨道,已具备年产万头生猪的规模,年产值在千万以上。
在他的带领下,这些村办企业目前办的红红火火,不但解决了本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帮助了其他村一同致富。
宋金萍细心照顾老师28载的“感恩学生”宋金萍,男,69岁北京市退休教师宋金萍13岁时在北京王府井八面槽上小学,钟炳堃是他六年级的班主任。
当时钟炳堃仍单身,学生成了她的孩子,他也给了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宋金萍无限的母爱。
宋金萍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时,钟老师常去看他,把平时积攒的22元钱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粮票给了宋金萍。
帮助宋金萍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
工作后的宋金萍在一所学校当老师,他常去看望钟老师,为钟老师买好生活用品。
在钟炳堃70岁时,宋金萍担心自己不能每天去看老师,他和妻子商量,将老师接回了家。
就这样,钟炳堃老人住进了宋金萍家中。
年迈的钟炳堃,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人也开朗起来。
2001年,钟炳堃老人双目失明,大部分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生活。
宋金萍悉心的照料着老师,虽然已是99岁高龄,但老师身体非常健康,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
春去秋来28载,钟老师已是孩子的奶奶,自己的“母亲”。
有了这位“母亲”,宋金萍除了买菜要出趟门,大部分时间就在家看书,陪伴老人。
吴菊萍最美妈妈吴菊萍,女,31岁,现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严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2011年9月12日,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回家过中秋团圆。
吴菊萍自己有一个刚刚7个月大的儿子,在救人前她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奶。
由于吴菊萍治疗时要服大量药物,她不得不给孩子断了奶。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雷方奔赴全国各地的眼科教授雷方,女,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眼科教授。
从1998年开始,作为“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的一名队员,雷方抱着为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光明的心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五次进藏,三次进疆,登上世界屋脊,闯入生命禁区。
10年医疗队工作中,雷方到过西藏、新疆、贵州等许多边远地区,还到过斯里兰卡等国家,先后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
国家医疗队进藏主要有3个任务:一是做手术;二是筛查病人;三是培养当地的眼科医生,有的县一个眼科大夫也没有,要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雷方率领医疗队在宁夏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手术时,得知家里的父亲病重的消息,等她赶回家乡时,父亲已进入弥留之际。
雷方成长为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后,10年来,她带队北上南下,新疆和田、安徽、宁夏、安徽、贵州、海南,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2005年,雷方开始担任国家医疗队总队长,带领全国12家医院选出的30多名眼科教授和护士长,到海南省贫困县进行复明手术。
谭亚令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当时已经82岁,由于老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眼部情况也比较复杂,最后,雷方成功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
老人生活困苦,雷方还给了他500元钱,老人竟哭了。
后来,当地干部告诉她,老人从未见过这么多钱,那是感动的泪水。
2007年,雷方带领国家医疗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做复明手术,亲手治愈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阿迪娜。
小女孩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雷方当时就承诺负担阿迪娜以后学习的全部费用,直到她大学毕业。
刘磊“生命禁区”的守护者刘磊,男,退伍军人。
从1992年入伍到1997年病退,刘磊自愿服役,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三次,并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上班长。
刘磊作为川藏线上一名优秀的汽车兵,为前方哨所、建制连队送达需要的物资,穿梭在“生命禁区”川藏线上,一跑就是4年。
1997年底,身患高山综合症的刘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深爱的部队。
刘磊回到家乡以后,婉言谢绝了当地民政部门帮忙安置的工作。
刘磊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立了公益性质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免费为全乡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等服务,成为500多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成立“五保老人之家”,十三年如一日,成为30多位五保老人的“代理儿子”。
同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带动、带领岳西县的两大公益组织近500多名志愿者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给社会的弱者和特殊群体进行关爱,开展有益社会的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