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有感【可编辑版】

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有感【可编辑版】

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有感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有感著名学者罗素曾经说过:希腊文化、基督教和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的确,古希腊文明一直被世人视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一直与一样,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古希腊的城邦制、民主制度等政治上的首创,影响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政治改革等,而它遗留至今的各种艺术及艺术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任何要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都无法不先去了解一下古希腊文明。

正因为如此,本学期我选择了学习“古希腊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

古希腊凭着地理上的优越地位,广泛吸收周边的伟大文明的精粹,同时也因为希腊岛上的陆地地理因素,分别发展成一个个的城邦,人民耕种,城邦间或通过海路不断经商,岛上一片繁荣兴旺,同时随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独特而且丰蕴的文明。

而这个学期的课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便是希腊人的文化生活。

除了在政治上的众多超前举措外,其实,古希腊人各种的文化生活来得更丰富精彩,更吸引我的注意。

例如,当课上讲到荷马时,我会想起他那两部杰出的史诗。

我想,荷马游走于希腊城邦的街头,年年岁岁吸收着其他民间艺人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才能写出和,特别是。

另外,希腊留给世界最大的财富之一——戏剧,也令人遐想翩翩。

以往读书所知,戏剧起源于古希腊。

但上完课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古希腊人在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中产生了戏剧,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里代表酒和丰腴的神,希腊人对他的崇拜以及产生的一切仪式活动都是为了祈祷来年丰收的。

接而产生了悲剧表演、喜剧和戏剧节。

听课和看资料的过程中,我脑海不断地在幻想当时的情景,在那宏伟瑰丽的戏剧场上,篝火四起,座无虚席,观众们聚精会神看着台上的表演,演员们戴着面具在台上忘我地表演。

然后我又想起小时候,我还比较走运地看到我国一些比较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

以前每年中的某个时节,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广州的文化公园都会有一些类似西方嘉年华那样的文化游行,到处是欢乐的气氛,穿着各色民间服饰和传统打扮的艺人穿梭在人群中。

最吸引我的就是踩高跷的人了,他们双脚踩着那高高的木棍子前行,上身又不断地摇摇晃晃,看上去好像快要摔倒在地的样子,而我即使被爸爸高举过头顶,仍比他们矮很多。

但这类游行已经没有了,高跷先生除了在看外国的旅游节目时偶尔会看到,在广州似乎也没有出现过了。

还有,以前看杂技表演,经常有一个节目是一个小孩蜷缩进一个很小的木桶或箱子,现在的杂技表演中已经看不到了。

从小时候开始,每逢吃饭的时候,一家人总是边吃边专心地听电台里的小说连播,当时的电台在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傍晚六点到七点,没有几个不是在播放各种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的连载的。

虽然在珠三角地区的声波中仍可听到讲古先生的声音,但保留此项目的电台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时间也被调整到越来越冷门的时间,我从高中起也很少再听了。

把两者放到一块说,并不是只是由此及彼,缅怀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

而是,我们应该看到,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是在城邦中流行并发展着的。

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着从口头到书面再到现代传媒的过程,人类文明总体的发展进程大致也是从部落到乡村到城市的过程。

虽然处在那时期的文明大致都是这种传统的、口头的、大众的文化样式,如口头传播的史诗、祭祀目的的仪式等,但他们在古希腊的城邦的蓬勃发展说明这些古老的文化表演模式不一定要在原始部落或乡村才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不能在城市中发展。

这些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城中生存,关键是看城市中负责发展文化的人怎样看待。

我们应该看到,古希腊,特别是实行民主制的雅典,特别重视公民的生活,而雅典人民自己在这种政策下,也特别注重自己的公民身份,所以他们常常聚集在广场商议城邦中的大事,也正是有了这种民主的气氛与制度,和公民自身意识的章显,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人在街头讲述时才会有一大批的听众,并有人与之争论,而戏剧才在雅典得到历久不衰的发展。

雅典也因为得益于民主制和公民的存在,其产生出的文化是古希腊众多城邦中最出色和广为流传的。

所以,今天谈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除了用硬性的措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保护外没有其它办法可行,说因为这些就是随着人类发展要消亡的东西,古希腊城邦中的文化的发展道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培养市民真正的公民意识,这是前提和基础,没有人数众多的合格的公民,文化发展绝对无从说起。

其次,政府对文化采取更加宽容的政策和态度,社会的观念也应该更加开放对待各种文化,这样对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第三,鼓励民间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正因为已经有了公民,他们就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又正因为是民间自发搞活动,内容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进行市场的竞争,自身会努力改变内容和形式,使自身符合发展潮流,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以上是这个学期上这门课程的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

最后,还有两个小建议:一,学校开的文化艺术类课程还是稍嫌少了点,面窄了点,如果以后的公选课能有更多类型的文化艺术类课程就更好了;二,老师上课时不妨列些书目供大家参考,这样在课程之外,有兴趣的同学边可以根据书目自行学习了。

附送:学习吴仁宝关于廉政思考,感于《吴仁宝》学习吴仁宝关于廉政思考,感于《吴仁宝》吴仁宝的廉政观在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有一个闻名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在华西村头,矗立着两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这样的话:“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也只有一个床位。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地反映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爱民情怀、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

他常说:“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的是物质的东西,精神形象不会了,给后代多留点好的精神,比留财产价值要大得多。

” “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传。

吴仁宝——这位农民的儿子,不管是在华西村战天斗地的创业之初还是在华西村功成名就的辉煌之时,始终保持者淳朴的本色。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吴仁宝就给自己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近几年,上级领导奖给他的1.3亿元奖金,他一分不少的全部交给了集体。

如今,华西村的村民们都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别墅,不少村民已经住上了第五代的欧式别墅,而他仍旧住在二层旧房子里。

墙上挂满的是吴仁宝这几十年来,与中央及地方众多领导的合影。

对此,他常说:“这是最重要的传家宝!”几十年来,吴仁宝从不到群众家里吃饭,也不陪客人吃饭。

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吴仁宝认为要做好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做到“三点”:确立长期行为,听老百姓意见,经常自找不足。

吴仁宝常说:“在过去的工作里,应该说是做了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做得还不够。

我感到,不管是领导的鼓励,还是群众的口碑,都要归功于党,归功于各级领导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吴仁宝的今天。

我要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干到85岁,继续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决不辜负中央领导为我所题写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与时俱进,勇攀新高’的热情鼓励,继续做到‘四句话’:骂我不生气,夸奖不足喜,挫折不泄气,为共产党、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最终,我要发挥余热,与全体华西人一道,共同推动华西‘十二五’规划的如期实现。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影响身边人,带动一家人,教育三代人——对待家人,严格要求吴仁宝不仅自身生活简朴、作风严谨,对子女亲属、党员干部也是同样的严格。

他经常对子女说:“作为华西的一名干部,要影响身边人,带动一家人,教育三代人。

”这几年的除夕夜,他都带领子女们向村民承诺:要求华西村民做到的,我吴仁宝一家人首先做到;要求华西村民不做的,我吴仁宝一家人首先不做,并接受全村干部群众的监督。

按照吴仁宝的影响和地位,他全家人完全可以“漂洋过海、深圳上海”。

但是在吴仁宝的影响下,子女们都回到了华西村,当起了农民。

大儿子协东少时因为家庭贫困不能读书,吴仁宝就送他去学了木匠,后来到XX做木工活。

华西村搞农业起家时,为了团结村民、稳定民心,吴仁宝就一纸电报把他招了回来。

后来,协东还到省农科院学习,学校一再让他留校任教,但他仍然回到了华西。

二儿子协德初中毕业干了几年农活后,入伍参军转成了志愿兵,转业后被上级部门按照政策安排到县机关工作。

当时条件还非常艰苦,一些华西人仍想跳农门,进城门。

吴仁宝经常教育群众要齐心协力建设好华西,可群众说:“你的儿子都进城了!”吴仁宝就动员协德放弃了“铁饭碗”,端起了“泥饭碗”。

“女儿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

”吴凤英是吴仁宝唯一的女儿,可是一直到25岁,出嫁的时候,才第一次叫了一声“爸”。

当时,吴仁宝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摆摆手说:“好了,好了,快走吧。

”在女儿眼中,父亲将青春和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华西村,留给了华西人。

三儿子协平1979年学校毕业后,本可当国企工人,但吴仁宝让他回村当了一名小五金工。

后来他学厨师,在南苑宾馆做事,凭着自己的努力,当了经理。

1996年,吴仁宝发现宾馆进了劣质酱油,就把他一撸到底,让他端了几个月的盘子。

协平不服气,说自己只是间接责任。

吴仁宝说:“谁让你是吴仁宝的儿子?”难怪村民们说:“当华西村的干部难,当吴仁宝的子女更难!” 都说天下父母最疼的就是最小的儿子,可是吴仁宝的四儿子协恩却没有这样的福分。

那年夏天,村民孙良庆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

吴仁宝看到中年丧子的孙家夫妇终日以泪洗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对他们说:“你们别难过了,我家四个儿子随你们挑,要哪个给哪个。

我家阿四,和你们儿子差不多大,你们看行不?”就这样,当时只有11岁的阿四就成了孙家的儿子。

长大后,他入伍当兵,回村跑运输、当供销员、当厂长,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

1995年,还被派往XX建设“省外华西村”。

经过他自己的努力,20**年换届选举时,全票当选为所在单位的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