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
LOGO
知识经验在惯用语理解中作用重大
在惯用语理解中,从字面义引申 出比喻义,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密切相 关。惯用语理解需要借助于语言使用 者的概念系统和百科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们从字面义出发,正确地理 解和运用惯用语。
LOGO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 是隐喻性的。隐喻是借助于具体、熟悉的概念 去理解抽象、不熟悉的概念。Gibbs提出的概念 隐喻假说认为,惯用语理解通过概念隐喻映射, 激活人脑中的概念知识和结构,由字面义引申 出比喻义。概念隐喻是联结字面义和比喻义的 桥梁。 例如,理解“spil the beans”(泄露秘密)时, 需要激活两个概念知识结构:“mind is container”(心灵是容器)和“ideas are physical entities”(思想是物理实体)。
惯用语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分布。
以三字词惯用语为例, 史海菊以《现代汉语 惯用语规范词典》为基础, 分析了 1565 条三字 词惯用语。
LOGO
类型
主谓型
例子
耳朵软 穿小鞋
拉下水 墙头草 急刹车 没牙啃 大老粗 二百五
4% 34.2% 6.0% 0.6% 0.4% 1.9%
LOGO
张积家等人发现,由于汉语惯用语通常 由词素和亚词汇单元构成,如“1+2”结构 的“翘尾巴”、“2+1”结构的“墙头草”, 每个成分词素或成分单词都在惯用语理解 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汉语惯用语理解中, 词素存在比喻义,理解惯用语速度就快。 在汉语惯用语产生中,词素是惯用语整体 表征和成分单词表征之间联结的桥梁。
LOGO
在理解惯用语时,或者从字面义中引 申出比喻义,如“翘尾巴”,根据字面义在头 脑中形成的鲜明形象,引申出“骄傲自满” 的意义;
或者无法从字面义中获取信息,需要 直接理解比喻义,如“绿帽子”,“绿色的帽 子”(字面义)与“出轨、偷情”(比喻义) 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LOGO
三、惯用语理解——如何知晓言外之意
LOGO
未来展望
可探讨惯用语理解的脑机制: 惯用语是具有语义双重性的多词 素固定表达,是人类语言复杂化的 产物。惯用语理解机制为人们提供 了理解多词素词和比喻性语言加工 的窗口。目前,汉语惯用语研究主 要考察字面义与比喻义在理解中的 关系,证实汉语惯用语理解属于混 合加工,成分字词在惯用语理解中 起重要作用。
LOGO
今后研究应采用眼动、脑电和脑 成像技术比较在汉语惯用语理解 中不同成分字词的作用大小,探 讨汉语惯用语理解的脑机制。
LOGO
参考资料: 【1】 孙尔鸿、张积家 .惯用语理解——如 何知晓言外之意[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7.23 【2】张积家、石艳彩.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 制[J],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8, 659−675 【3】王君明,陈永明.惯用语理解的心理语 言学研究[J],心理科学,1998
LOGO
述宾型
述补型 定中型 状中型 连动型 联合型 其他
从结果可见, 汉语惯用语以述宾型和定中型 为主, 二者合计占 83.5%。这两类惯用语大体 上相当于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 语。
LOGO
惯用语理解的影响因素:
(1) 熟悉性。 即对惯用语的熟悉程度。 (2) 语义透明度。如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联系紧 密, 惯用语就是透明的; 如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没 有联系, 惯用语就是不透明的。例如, 英语中的 “kick the bucket”, 字面意义是“踢桶”, 比喻意义 是“死亡”, 二者没有联系。语义透明的惯用语更 容易理解。 (3)预测性。指惯用语的部分对比喻意义的预见 程度。如“吹牛皮”, 看见“吹牛”就可以激活 它们各自的意义。 (4) 语义可分性。惯用语的句法结构灵活, 有语 义产生性, 可以改变成分, 形成新的惯用语。新 惯用语仍然保持原有惯用语的意义。例如, “他 很会拍马屁”可以变成“他马屁拍得很响”。
二、惯用语简介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
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 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 而获得修辞转义。 惯用语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形式,使用 合理委婉的比喻形式来表达具有情绪色彩 的意义,它使得语言交流更流畅、自然, 同时满足了人们表达情绪的需要。 其鲜明特色是同时具有字面义和比喻义。 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关系迂回曲折。
LOGO
惯用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高娜 20121110261
一、引言 二、惯用语简介 三、惯用语理解
1、语法结构分布 2、影响因素 3、字面义和比喻义关系 4、经验知识对惯用语的理解 5、未来展望
LOGO
一、引言
惯用语是比喻的一种,是短小精 悍、约定俗成、运用广泛的固定词组, 通过比喻意义来表达言外之意。 理解言外之意的心理机制是心理 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而且在儿童 掌握母语、成人学习外语等活动中, 惯用语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这方 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意义。
LOGO
惯用语理解中字面义和比喻义的关系
三种假说:
(一)直接提取 Swinney和Cutler认为,虽然惯用语 在形成时其字面义和比喻义存在某种 因果联系,即比喻义由成分字词的字 面义引申出来,但随着语言的发展, 惯用语已经凝固为一个独立词组,转 化为“长词”。理解惯用语与理解普通 词组类似,可以从心理词典中直接提 取比喻义。研究发现,加工汉语惯用 语和三字词组的时间并无显著差异。
(三)混合加工模型
Cutting和Bock认为,在惯用语理解中,成 分字词和整词同样起作用。在心理词典中,不 仅存在成分字词的语义和语法结点,也存在惯 用语整词的语义和语法结点。在理解中,既存 在自下而上的成分字词的语义和语法结点的激 活,也存在自上而下的整词的语义和语法结点 的激活。 缪小春等人发现,汉语惯用语的存贮和加工 方式介于词组和单词之间,符合混合加工模型。 张积家等人提出,汉语惯用语表征更加丰富的 语义信息,词素作用更加突出。目前,混合模 型得到更多的实验证据支持。
LOGO
LOGO
LOGO
三字格
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多字格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LOGO
LOGO
(二)间接提取 Gibbs等人认为,惯用语理解不能脱离 字面义,成分字词的字面义是理解惯用 语的基础。英文惯用语“pop the question”的比喻义为“求婚”,首先理 解“pop”和“the question”的比喻义, 分别为“突然提出”和“结婚的建议”, 再引申出整体比喻义。
LOGO
LOGO
惯用语的特点:
(1)惯用语意义一般都是比喻意义,成分单词和惯用语 意义的关系是迂曲的(Hillert & Swinney, 1999) 惯用语 意义不是成分单词意义的总和,而是升华为新的意义。 例如, “拍马屁”并非指真的拍马的屁股,而是讽刺阿谀逢 迎的行为。 (2)惯用语有句法限制。它们结构固定,成分单词不能 被随意替代和修改。 (3)惯用语含有贬义、讽刺意味。如“剃光头”本来 指用刀剃成光头, 作为惯用语, 就别有一番意味。 (4)惯用语格式灵活, 虽然三字词的惯用语居多, 非三 字词的惯用语也不少。如“打小算盘”、“一锤子买 卖”、“刀子嘴豆腐心”、“敬酒不吃吃罚酒”、“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