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急性坏死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ICD-10:H66.4/66.0)并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12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中重度以上听力下降。

可伴有头痛、发热、眩晕、周围性面瘫等。

2.体征:可伴有高热,有鼓膜大穿孔,鼓室内可见有恶臭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可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中耳乳突HRCT扫描:提示中耳、乳突及听骨链等出现溶骨性破坏。

5.多发生于伴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儿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取中耳分泌物培养和药敏实验。

3. 早期全身应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4. 外耳道冲洗及滴药。

5. 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

6. 行乳突根治术。

7.其他治疗,增强免疫力。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4/66.0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纯音听阈测试;
(6)中耳-乳突薄层HRCT;
(7)中耳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清病毒学检测;
(2)听力学检查:包括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等;
(3)前庭功能的相关测试
(4)MRI等影像学检查
(5)面神经功能测定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外耳道过氧化氢冲洗、外耳道抗生素滴药。

3.控制体温、维持水电解质、补充维生素等对症处理。

4.乳突根治术。

5.酌情考虑二期行听骨链重建及鼓室成形术。

6.手术日为入院后5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2). 术中用药:必要时糖皮质激素、非耳毒性抗菌药物冲洗术腔。

(3). 术中酌情行面神经监测。

(4). 术腔填塞。

(5). 标本送病理检查。

7.术后住院治疗≤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伤口换药。

(八)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中耳乳突炎症已基本消退;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变异原因及分析。

1.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须视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2.伴有急性传染病的儿童患者须联合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儿科等进行联合诊治,需退出该临床路径。

二、急性坏死性中耳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ICD-10:H66.4/66.0)并行手术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