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讲解词尊敬的各位领导:早上好!欢迎来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参观瞻仰。
本纪念馆坐落在美丽的黄山脚下,这里是纪念馆广场台阶,共有46个。
含义是代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12月在这里发生英勇战斗。
走上台阶,我们看到纪念馆大门屋顶上的党徽,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徽标志,上面是镰刀和斧头。
进入纪念馆大门,正中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旗。
左右侧墙上是建国后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和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为缅怀革命烈士的题词。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进程。
这里是前言,概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创建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在中国的土地上罪恶累累(照片)。
国民党政府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蒋介石亲自调集百万大军,对全国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第五次“围剿”,其中的五十万大军就对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围剿。
现在我们通过地图来了解,这片红色区域就是当时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简称:中央苏区)的所辖范围,四周围蓝色箭头就是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第四次围剿之前中央苏区的面积达到了三十多个县,但到第五次反围剿之时中央苏区的面积仅剩下九个县,在这样极其严峻的条件下,中共中央决定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大转移,也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但怎么样才能够顺利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呢?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后方,调动和牵制一部分国民党的围剿部队,减轻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围剿的压力,使战略大转移能够顺利实施。
(介绍中央苏区情况和各种文物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参观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为了拯救中华名族于危亡,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了《抗日宣言》。
同时也为了打破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决定抽调中央红军第七军团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交给抗日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挺进国民党统治区的深远后方,宣传并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调动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也可按照版面文字念)。
这些都是日本鬼子的侵华罪行。
按图片顺序讲解,现在我们继续了解中央苏区的情况(按图片介绍)。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给红七军团连续下达了《政治训令》》和《作战任务的训令》。
随着《训令》的下达,由红七军团主力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都瑞金正式建立,全军团共6000余人。
军团下辖三个师,党中央还派中央代表曾洪易随军行动。
这些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要领导人的照片,他们分别是中共央、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红七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红十九师政治委员聂洪钧。
在没有展示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行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红七军团的由来(标题) 。
红七军团是由红十军改编的、红十一军基础上扩建的,红十军则是由方志敏从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始亲手缔造的地方红军部队。
方志敏对这支含辛茹苦锤炼出来的部队,有着比其它人更为深厚的感情。
但他顾全大局,在军长周建屏、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邵式平的率领下,到贵溪县上清宫与中央红军会师。
方志敏到信江河边送别这支子弟兵,再三叮嘱:“我们一切都该听从指辉,尤其是军事,更要集中与统一”会师部队在上清宫接受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亲自检阅。
至此,红十一军正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
10月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上述过程就是红七军团的由来。
(介绍红色中华报)下面请看第二部分: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在寻淮州、乐少华、粟裕、刘英等率领下,从红都瑞金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征程。
6000名指战员仅有长短枪一千多支,迫击炮六门和一部分轻重机枪,仍有不少战士背着大刀和迷惑敌人的假枪。
当时红七军团还赶印了160万份沿途散发的抗日宣传单,和其它物资加起来总共有500多担。
(介绍文物),红军抗日先遣队途径福建长汀、连城、进入永安市小陶镇,在当地留下很多抗日标语(请看墙上的标语,这些都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亲笔书写的)。
1934年7月15日,是先遣队出征后的第八天,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向全国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照片)。
7月20日,红七军团攻克福建大田县城(照片),29日攻占闽江南岸的樟湖坂,部队在这里全部度过闽江,胜利完成第一步行动计划(照片)。
为了保障第一步行动计划顺利实施,中革军委还派出红九军团配合与掩护红七军团行动。
在军团长罗炳辉的指挥下(照片),红九军团在红七军团攻克闽中水口镇之后,带着伤病员和战利品返回中央苏区。
8月1日,红七军团攻占水口,并在此召开“八一”纪念大会,公开亮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照片)。
同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红色中华》记者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号召全国民众援助苏维埃和红军抗日先遣队,反对南京政府的阻拦政策,使抗日红军迅速前进(照片两张)。
当红军抗日先遣队开始产生影响,并准备实施第二步行动计划之际,中革军委突然变更挺进浙西的原定计划,命令部队攻打福州。
8月7日,红军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的守城部队在福州近郊应石山一带发生激战(照片)。
两天后,由于国民党的援军不断增加,红军抗日先遣队放弃了袭取福州的军事行动。
转移途中,与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师在福州郊外降虎地区再次激战(照片)。
由于敌机轰炸,红军伤亡达600多人,遭到北上行动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损失(照片)。
8月14日,红军抗日先遣队进入闽东地区,在地方红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占罗源县城(照片三张),活捉国民党县长,浮获敌人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
红军部队撤出罗源县城之后,进入闽东苏区的福安县,又在赤溪与闽东红军独立团会师。
在这里,军团指挥员寻淮州和闽东地方党政领导人叶飞等亲切会见,安置了700多名伤病员。
后来,这批伤病员伤愈康复,大都成了闽东红军独立师的骨干,对闽东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文物)。
红军抗日先遣队撤离闽东苏区之后,经宁德、福安、寿宁地区。
8月28日,在挺进闽浙边途中,一举攻克浙江庆元县城(照片)。
两天后又取得竹口大捷,竹口战斗持续九个钟头,活捉庆元县长张致远,歼敌500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机枪11挺,长短枪400余支。
9月6日,进入闽北苏区的边界浦城古楼,在此作了短暂休整(照片),并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准备在闽北苏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会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9月12日,离开浦城的红军抗日先遣队,途径江西省广丰县大峰口进入浙江西部的江山县境,此时,中央发来电报(图片),要求先遣队执行破坏杭州至江山铁路的任务(图片)。
9月16日,先遣队一举攻克常山县城(照片)。
《红色中华》报以《纵横浙镜》为题,对先遣队的行动作了报道(照片)。
9月18日,红军抗日先遣队进至浙西遂安县白马地区,在此召开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大会。
此时,中革军委电令部队停止前进,准备在遂安一带开辟闽浙皖边新苏区,后因这一带的敌军力量过于强大,又无群众斗争作基础,红军抗日先遣队被迫放弃在这一带创建新苏区的行动计划。
至此,红军抗日先遣队基本完成第二步行动计划,开始转向皖赣边行动。
《按地图介绍》1934年10月15日、21日,中革军委连续发出电令(图片),催促红七军团进入赣东北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红七军团进抵皖赣苏区中心—景德镇浮梁程家山,这是方志敏担任省委书记之后,闽浙赣苏区新创建的一个分区。
在程家山,寻淮州等军团指挥员会见了中共皖赣分区委书记柳真吾等人,商讨了部队休整问题(照片)。
红七军团在皖赣苏区安徽省秋浦县(今东至县)黎痕镇休整时,得到地方红军500兵员的补充(照片)。
这个时候,中央红军于已经开始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大转移,也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照片)。
1934年11月1日,红七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电令,3000多名指战员兵分三路,突破婺源县境内的国民党军婺河封锁线,进入赣东北苏区的德兴县绕二镇(照片) )。
至此,先遣队结束了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的前期行动。
方志敏很快就到绕二镇看望红七军团全体指战员,并到军团部驻地鹰武庙,应邀参加军团会议,总结先遣队北上行动的经验教训。
会议还对随军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得右倾悲观情绪展开了严厉批评。
各位领导下面请参观:红十军团的组建。
为了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十军团,继续完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任。
当时,全国各地的红军都移向了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西南各省,红十军成了留在江南唯一的红军主力,孤军插入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势必要承担极其巨大的风险,方志敏为了革命全局的利益,坚毅果敢,临危受命,率领8000名抗日将士,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1934年11月4日,长征途中的中革军委电令(照片)红七军团与赣东北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
三天后,红十军团在德兴县重溪整编完毕(照片),军团下辖两个师。
(序列表)起初,中革军委的电报中,并没有命令红十军团全部出动,而是决定红十九师向外线出击,红二十师继续保卫赣东北基本苏区。
根据这个决定,红十九师在寻淮州、聂洪钧、刘英的率领下,于11月18日从上饶县苏区的姜(李)村出发,从玉山境内突破封锁线,向敌军后方浙皖边挺进。
进军途中,在浙西遂安县白马地区伏击国民党浙江保安纵队5个营,歼敌百余人。
还在这里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照片两张)。
接着,红十九师还在淳安县分水地区,击败王耀武任旅长的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的进攻。
就在红十九师向外线出击的当天,赣东北苏区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11月17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愈来愈严峻,方志敏兼任司令员的闽浙赣军区致电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央军委,提出红十军团转向武夷山区,将赣东北苏区转变为游击区的战略主张。
11月18日晚7时,项英兼任司令员的中革军委复电,否定了方志敏的战略主张,同时还命令成立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由5人组成,方志敏任主席,率领整个军团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争取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以创造皖浙边【新】苏区’。
方志敏又一次顾全大局,放弃自己的战略主张,仅经过6天时间的紧急准备,于11月24日在闽浙赣红色省会葛源枫树坞的红军广场,告别生死与共长达8年之久的苏区父老乡亲,率红十军团踏上出击皖南的征程。
这是方志敏在告别苏区父老乡亲时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出征前夕方志敏留下铿锵誓言:中央命令我为红十军团政治委员会的主席以领导这次行动,我下了决心去完成党所给我的任务。
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方志敏。
红十军团军团部暨第二十师撤离红色省会葛源之后,移师德兴重溪,在这里召开军民抗日誓师大会。
11月底,红军部队穿越婺源,开化县境,进入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