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


N
+ -度左移 重度左移
恢复期
N
N
+

恢复正常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BPC)
及相关指标:
1. 血小板计数:
定义: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范围:(100.0-300.0)×109/L
2. 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反映贫血的病理变化,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
定的价值。
○诊断缺铁性贫血:IDA的病人95%以上RDW增
高,可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88%RDW正 常)鉴别。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不均一性 正细胞均一性 正细胞不均一性 小细胞均一性 小细胞不均一性
常见疾病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贫血 急性失血 再障、部分溶贫 地中海贫血 缺铁性贫血
MPV N
MPV↑ MPV↓
表示血小板分布异常
表示反应性血小板增加 表示病变来至于骨髓
2.病情判断:
(1)动态观察:MPV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开始
恢复;MPV持续下降,表示造血功能抑制更严重。 (2)比较观察:MPV越低,越不易止血,越易出 血。 (3)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时MPV增加。
三、实验结果的评价:
Female RBC>5.5×1012/L Hb>160g/L ○相对增多(脱水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 (polycythemia) 继发性(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原发性(polycythemia vera)
(骨髓增生性疾病)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生理性:
新生儿 高原居民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患;
特征,进行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 化。反之,如果用实验的手段检查红细胞形态特 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细胞性
病因
再障、急性失血、
骨髓病性贫血等
大细胞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小细胞正色素性
缺铁性贫血、地
中海性贫血等
临床意义:
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结合有关指数变化可 推断贫血病因,并对贫血进行分类。
●增高
绝对增加
相对增加
●降低
贫血
三、红细胞平均指数(MCV、MCH、MCHC):
1. 概述:
平均红细胞体积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以飞升(fl)为单位。
相对增多
2)减少( lymphocytopenia):


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药物、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单核细胞
增多(monocytosis)
某些感染
某些血液病
2. 外周血常见的白细胞形态异常:
(1)核象变化:
核左移(hyposegmentation),杆状核粒
3. 参考值:
RBC Hb
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 (110-150)g/L
初生儿 (6.0-7.0)×1012/L (170-200)g/L
(二)临床意义:(多RBC和Hb一同观察)
1.影响因素:
○全身血液容量 ○全身血浆容量
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状红细胞增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②红细胞酶缺
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等;③血红蛋 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①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②非免疫因素:如感染、 物理化学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
减少:
○贫血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血循环中红细胞总数、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比积减少,低于该地区、该年龄及性别组的 参考范围低限时称贫血。 <110g/L <90g/L 轻度 中度 <60g/L <30g/L 重度 极重度
○贫血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定义:单位容积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
Hb Hct
参考值:320-360g/L
2.临床意义: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 红细胞的病理变化。有利于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
前的影响因素: MPV的参考值范围是随群体中血小板量而变化: 取血时间和取血部位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 仪器的固有误差:
病例分析:
某女性患者,45岁。血常规检测结果: RBC 2.96×1012/L Hb 52g/L MCV 64.2fl MCH 17.6pg MCHC 274g/L; WBC 12.1 ×109/L 中性分叶核细胞47% 中性杆 核细胞3% 淋巴细胞25% 单核细胞2% 嗜酸性 粒细胞23%;PLT 123 ×109/L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eosinophilia):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basophilia):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过敏性疾病
★淋巴细胞
1)增多(lymphocytosis):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其他 :免疫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 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理化损伤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2. 生理变化:
○年龄及性别 ○精神因素 ○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
○生理性贫血
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增
高、两周后下降,6-7 岁最低 男性:25岁-35岁达高 峰 女性:13岁-15岁达高 值,21岁-35岁低水平, 以后渐渐增高
3.病理变化:
增多:
Male RBC>6.0×1012/L Hb>170g/L
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DC)
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1.定义:
WBC 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DC 测定各类白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
2. 参考值范围:
WBC 成人 新生儿 (4.0~10.0)×109/L (15.0~20.0) ×109/L
MCV =
Hct×1000 RBC 仪器法80~100fl
参考值:手工法 80~92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量。 以皮克(pg)为单位 。 MCH = Hb/RBC
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仪器法27~34 pg
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BC Distribution Width,RDW):
1. 概述: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由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反 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 大小均一程度的客观指标。(以变异系数或标准差 表示)
2. 临床意义:
○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这种分类法更能
血 液 一 般 检 查及其意义
海信科龙门诊 刘东胜
血液的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 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包括全血细胞计
数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CBC+DF+Ret
红细胞检查
一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测定:
6个月~2岁 (11.0~12.0) ×109/L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三、红细胞丢失(失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形态:
二、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 Hct/ PCV):
定义:
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占的体积比例(L/L)。
方法:
手工法(微量高速离心法) 仪器法(阻抗法)
参考值:
微量法 男性0.42~0.52 女性0.37~0.48
仪器法 男性0.40~0.52 女性0.37~0.48
请问该患者血常规检测有何异常?
进一步检测的方向:
请问该患者血常规检测有何异常?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总数增加,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进一步检测的方向:

贫血的原因(如是否为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如是否为寄生虫病)
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