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堂室内空间光环境氛围表达———以朗香教堂、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为例摘要:通过对两个现代小型教堂的分析和研究,对现代宗教建筑的室内光环境氛围进行解读,从建筑的传承哲学角度分析其设计的本位思想和室内光环境、建筑、宗教三者的潜在共性出发, 对营造教堂环境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朗香教堂室内光宗教氛围一、背景教堂是基督教举行礼拜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
基督教源出于古老的犹太教并逐渐形成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建设了大量的教堂建筑[ 1]。
随着宗教仪式改革, 现代照明艺术在教堂中展现。
这对丰富宗教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进行国际交流和政治交往大有裨益[ 2 ]。
本文试从宗教、建筑、光环境的内在关联中透视宗教寓意。
根据仪式照明的设计原则, 对营造宗教艺术气氛、提升美学效果做进一步探讨。
人们习惯于把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研究,总是试图在相似或类似的东西中找到其本质的共同点。
当看到朗香教堂和光之教堂的详尽图片,特别是把两者放在一起时,其氛围的共鸣迫使笔者想找到这两者的共通点,于是开始寻找它们内在的契机、设计者的师承或其他等等。
但仔细探究之后,特别是读《日本现代建筑》后发现,现代宗教建筑已不再是同类建筑的固有形式和内涵,其地域性、相融性和设计者的传承哲学、文化,都是制约其内在氛围和外在形式的关键。
二、教堂的功能分区与光环境特征2.1 教堂的功能分区与设施教堂建筑形式各异, 但内部均由两大区域组成:主祭区和教徒区。
主祭区的重要设施有祭台、布道台、主祭座席。
另有圣龛、祭品桌、十字架( 悬于祭台上方或设于端墙) 等装饰物。
主祭区迎正门一般设为过道, 分教徒区的长椅和跪凳于两侧。
祭台是整座教堂的核心, 承放福音书、圣爵和圣盘为主祭者用。
布道台位于主祭区一侧与教徒区毗邻, 上面有经书架。
通常, 教堂还有壁画、壁龛等。
2.2 教堂光环境特征与设计原则仪式开始, 灯光齐明, 主祭台成为教徒的视觉注视中心(此时祭台隐喻为基督在最后晚餐中的餐桌)。
主祭者按仪式程序引导教徒诵、唱经文并间或布道, 最后共同分享祝圣的面饼遂告礼成。
因此在仪式过程中主祭区亮度相对最高, 使教徒能看清主祭者的面部表情, 与布道者有目光交流。
教徒区亮度相对次之, 使教徒能相互而视并看清手中的经文。
但两区亮度差不宜过大而引起视觉不适, 如主祭区两侧窗产生的眩光、主祭者的秃头反光等。
就仪式空间整体而言, 由正门向祭台、由地面向上的亮度宜逐渐提高, 利用不同的光分布、合理的明暗关系构成独特的环境艺术气氛, 导引教徒目光自然地聚焦在祭台前, 与主祭者一道完成礼仪。
教堂中的壁画、壁龛中的圣者雕像也同是仪式中的亮点, 烘托空间中的艺术气氛。
三、现代教堂手法案例3.1透明感的教堂空间德国希德海姆基督新教教堂教堂内部高9.5m宽15.6m,总长度(包括门廊)为44m.进入前厅可以观察到祭坛的全部空间.室内前面为米白色,凹凸的粗糙质感在光线的氛围下,透明感和纯净感十足。
[ 1] 曹圣法.我们享受着真正的人权和自由. 中国宗教,2001年, 3 月15.[ 2] 人民日报社论.紧密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001 年12 月13 日.教会对教堂要求18种不同的照明场景。
每个场景要创造出明确清晰的风格,包括以下18个场景:1特殊的教堂仪式2礼拜仪式和祭坛的唱诗会3礼拜仪式和走廊的唱诗会4简短仪式5夏季晚歌6冬季晚歌7夏季晚歌祈祷8冬季晚间祈祷9塔伊兹祈祷10基督降生表演11圣诞夜仪式,间歇时音乐伴奏12圣诞夜集会13新年仪式14教堂蜡烛仪式15感恩节16圣堂音乐会17前厅仪式18洗礼之光。
所有灯光可以组成手动调节。
一个大的照明控制板和音响系统安装在教堂的后部,教堂前部的墙上则安装小的。
教堂两侧以侧光方式采光,细长的哥特式窗户,使教堂内部光线昏暗需辅助人工光照明,中央大厅和祭坛被具有两种开启方式的12盏吊灯照亮,为了补充祭坛上方两盏吊灯的光线不足,装备了两盏300w/SP PAR56灯以照明祭坛和唱诗班周围墙壁的石雕。
通过窗与窗之间安装18盏壁灯的照明布局方式来突出窗户所形成的韵律空间。
每盏5壁灯装配了2个紧凑型荧光灯,并且包含附带3个短托架的白炽灯。
安装在中央大厅的吊灯系列在柱廊中得到延续。
为了照亮此区域还增加了6个壁灯,并且使用4盏双聚焦射灯为唱诗班的补充照明。
柱廊中也设置与大厅窗间样式的壁灯。
柱廊的天花板安装6个吸顶灯.与吊灯一样,吸顶灯和壁灯都是双层的:一个被透明玻璃圆柱环绕的磨砂丙烯玻璃圆柱。
前厅的每盏壁灯装配了2个白炽灯,2种开启方式以便使教堂照明和谐统一。
3.2朗香教堂图3.1 不同时段和场合的吊灯开启方式图图3.2 教堂内灯具图朗香本身由钢筋混凝土圆柱组成的框架构成。
在这些柱子之上就是屋顶外壳。
建筑的西、东、北面墙壁都是利用从老教堂废墟上找回的石块填充的。
建筑的基础深1米,由结构性支柱打入的地基和承载着连续石墙的基础组成。
南面墙壁的构造由支柱、绑扎抗风支撑梁以及标准尺寸的预制托梁组成这些托梁固定在室内外混凝土墙面的喇叭形状开口上。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骨架,其内外都有“皮肤”延展出去。
墙壁基地的宽度各有不同。
西侧宽3.70m,东侧宽1.40m,墙顶宽0.50m。
墙壁歪歪斜斜的,与入口相比是内倾的。
然后逐渐调直,到东南角隆起的地方已经重新确立了垂直的状态。
墙的最低点的一侧也是它倾斜角度最陡的地方,此处的基地最宽,而屋顶在这里看上去比在其他点下垂得很多。
墙壁上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喇叭形的窗洞。
开口从外到内,由宽带窄再到宽。
勒通过这些窗洞控制着室内的光线。
南面墙的光影区就在信徒坐席区,光线通过这些喇叭形的窗洞是发生了多次漫射,图[4-1]、图[4-2]。
使室内光线变得柔和。
还有几个窗装上了涂有彩图的玻璃,使室内光线更具变化和静谧。
这些窗洞看似零散,实际上是根据南墙的结构框架来开设的。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南墙的结构有所变动,那么这里的开窗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教堂南墙这些窗洞看似凌乱,实在是根据墙的内部构造产生序列,而高塔、南墙、两者之间的空隙——南门、厚重的屋顶,这些元素的序列通过南门前的两块方体加以强调。
竖向的这个是教堂的基石,横向的那个则是固定在主塔墙面表层并与之成直角的悬臂梁。
这两个实体强调了入口的空间,让位于西南角主塔强有力的体量与南立面墙的倾斜体块之间的建筑部分往后退缩。
同时,在由曲线和斜线主导的立面上,它们是正交垂直,静态固定的参考物。
这是这里唯一突出的两个实体,它们与开口的洞穴产生对比,通过这一方法,有助于加强南面个组成元素的序列感。
图[4-3]3.2.1矛盾的空间教堂室内空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在西北面,屋顶似乎压低了空间,沉沉地落在教堂的中殿上,屋顶的最低点就是在这里,屋顶与西墙和北墙之间没有隙缝。
我们在这里更注意的是人再这里的尺度,屋顶更加接近人,更倾向与建筑与人的关系图【5-1】。
相反,在东南角,屋顶渐渐向上,知道最高点,东墙和南墙与屋顶之间都留有隙缝,屋顶因此悬浮了起来,光从隙缝透入室内,在此处我们更注意的是室外的光与室内体块的关系,更倾向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图[5-2]。
两个矛盾的空间关系,同时存在。
3.2.2光对于勒而言,光无疑联系着一件建筑作品中蕴含的各种语言表达:“如你们所想,我自由地运用光。
对我来说,光是建筑的根本。
我用光来创作。
”在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勒是怎样运用光来界定室内体量的。
祭坛,作为建筑的核心,正是靠从空隙照进来的和谐的光线突出强调的。
向东延伸敞开的空间和穿透教堂这一侧的光束未祭坛的高台叫上了外框。
经过“调节”的光把教堂祭坛这一侧和唱诗班席边上穿透着许多开口的墙打点的更加引人瞩目。
光从许多隐藏的微小隙缝中从外墙面的开口中投入到圣母塑像所在的地方。
同时光线也穿透东门上方的光槽以及屋顶下的缝隙。
整个唱诗班席沉浸在光中。
南面墙的窗洞大小各异,喇叭形的开口的深度和朝向各不相同。
这就使得日光在南面墙壁各个开口以不同角度涉入。
形成不同两度的效果。
三个高塔也受到不同得光照。
西南塔受到北面持久的光照;北面较小的两个塔分别收到来自东面和西面的光照。
光线透过高塔一侧的垂直面的窗,射到墙壁的颗粒表面,最终经过弱化,洒在石台上。
北面小塔的光影在一日内会持续变化。
色彩“在建筑中,彩饰同样是像平面和剖面那样强有力的手段……它占据着整面墙壁,并赋予墙壁额外的品性……”勒在朗香中对色彩的运用很节制,但是也很重视,“室内室外,所见惟白。
”不过正是几抹鲜艳的颜色提升了白石灰的亮度。
譬如在南向大门上的那些色彩斑驳的彩饰。
教堂内外的色彩都是为反衬其白色颗粒墙面,而在白色背景下这些色彩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更切实地感受到白色,需要引入经过仔细安排的彩饰形式。
”南墙窗口,底部开口有几处装有彩色玻璃,光通过彩色玻璃的过滤,着色了,变得柔和了,经过喇叭形开口的反射,在粗糙的灰泥面上产生了色调微妙的彩色阴影[6-1]东面的小祷告室在整个内墙覆盖着一层很深的洋红色,来自顶部的彩色光影充满着整个小祷告室,在小祷告室内营造出静谧,安详的氛围[6-2]。
而在紧贴圣器室的墙壁上,被安排了冷冷的暗紫色。
这种冷色也暗示着基督教的四旬斋,并涉及到基督教的牺牲观。
在北面墙,有两扇通往功能室的门,一扇绘成红色,一扇绘成绿色。
彩色门、墙面上各异有横向有竖向的开口和楼梯的斜向线条构成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
图[6-3]结语很多教堂现已成为旅游观光中的亮点, 而教堂光环境对创造宗教艺术至关重要。
其渊源久远且传统性强, 宗旨是营造出神秘、安宁、引人敬畏的信仰空间, 体现出礼拜精神的庄严和力量。
宗教改革是为适应时代发展, 更新照明设备、改革照明方式、乃至仪式中引入多媒体等都是历史的必然。
但一切均由传统而出, 寓意于形, 由系统表达意境。
引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 这一系统可以表示为光学、宗教、建筑三者的交集。
此交集是成功塑造教堂光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曹圣法.我们享受着真正的人权和自由. 中国宗教,2001年, 3 月15.[ 2] 人民日报社论.紧密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001 年12 月13 日.[ 3] 张厚斌. 教堂的起源及演进.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0 卷. 4 期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