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二、光谱仪
spectrophotometer
1. 棱镜摄谱仪 2、光栅摄谱仪 3、光电直读光谱仪
原子发射光谱仪通常由三部分构成: 光源、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2020/4/26
• 一.激发光源的作用
• 1、 激发光源对试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①蒸发——首先,把试样中的被测组份蒸发成气态原子。 ②激发——试样被蒸发后,气态原子被激发,使之产生特征
• C大到一定程度,自吸现 象严重,谱线从中央一分 为二,称为谱线自蚀。
2020/4/26
(2)交流电弧 特点:电弧温度高,激发能力强;
电极温度低,蒸发能力稍低 电弧稳定性好,使分析重现性好,适用于定量分析。 适用于金属、合金中低含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2020/4/26
2、高压火花光源 spark
火花特点:1)放电稳定,分析重现性好; 2)放电间隙长,电极温度(蒸发温度)低,检出限低( 不适于定性分析),多适于分析易熔金属、合金样品及 高含量元素(因为灵敏度差)分析; 3)激发温度高(瞬间可达10000 K)适于难激发元素分 析。
2020/4/26
二、 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 分析步骤:
激发光源

被测物 蒸发,
产生辐射


光谱

离, 激发

λ定性
检测器
I 定量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M
2020/4/26
E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Ca(Ⅱ)396.9 nm
Ca(Ⅲ)376.2 nm
离子线和原子线都是元素的特征光谱—称原子光谱
2020/4/26
原子发射光谱 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装置与仪器
device and instrument of AES
一、光源
1、电弧 2、高压火花 3、ICP
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如惰性气体、卤 素等元素几乎无法分析;仪器设备比较复杂、昂贵。
2020/4/26
四 、 分类
1.
导入
摄谱分析法:试样 →
分光系统 电光源→高能态→低能态
把光分开 感光板
映谱仪(定性分析)
测微光度计(定量分析)
2. 光电直读法:电光源激发,不需经过暗室处理 3. 火焰光度法:火焰为激发光源(碱金属及个别碱土金属)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 (5)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只能用于元素分析,不能确定其存在的状态结构;
(1)直流电弧
2020/4/26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f reversal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 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 ,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谱线的自吸不仅影响谱线强度,还影响谱线 形状
2020/4/26
• C小,原子密度低,谱线 不呈现自吸现象。
• C↑,原子密度↑,谱线便 产生自吸现象。
第一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
第二节 AES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装置
与仪器
第四节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020/4/26
2020/4/26
发展简史:
1860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Bunsen R W)研制第 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建立了定性分 析的基础; 1930年以后,罗马金和赛伯提出定量的经验公式,建立了光谱 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 <>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理论<> 新元素
2020/4/26
第二节 AES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光、电或热 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 光谱。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
2020/4/26
特征辐射
2020/4/26
激发态E*
E
E2
E1
h
h
c
E
hc E
2020/4பைடு நூலகம்26
主要部分: 1). 高频发生器 ——作用是产生高频电流 2). 等离子体炬管 三层同心石英玻璃管 3). 试样雾化器
光谱。 光源通常是决定测定灵敏度、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2020/4/26
2020/4/26
1. 电弧
电弧点燃后,热电子流高速通过分析 间隔冲击阳极,产生高热(形成阳极斑 ),试样蒸发并原子化,电子与原子碰 撞电离出正离子冲向阴极。电子、原子 、离子间的相互碰撞,使原子跃迁到激 发态。
2020/4/26
基态E0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
2020/4/26
特征辐射
二、AES中的常用术语
激发电位:excited potential 激发能,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 需能量,eV
电离电位: Ionization potential电离能,原子获得足够能量发 生电离所需能量,eV
共振(发射)线:Resonance line由各激发态回到基态所发射 的谱线。
非共振线:激发态与激发态间跃迁发射的谱线。 第一共振线:主共振线,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产生的 谱线。最易发生,强度较大;
共振线
2020/4/26
主共振线
非共振线
• 原子线:由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以罗马字 母Ⅰ表示
• 离子线:由离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
一级电离线 Ⅱ,二级电离线 Ⅲ
例:
Ca(Ⅰ)422.67nm
2020/4/26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inductive coupled plasma,ICP
等离子体:plasma有一定电离度的气体,由于正、 负电荷的粒子基本相等,整体上呈电中性。
原子发射光谱在50年代发展缓慢; 1960年,工程热物理学家 Reed ,设计了环形放电感耦 合等离子体炬,指出可用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的激发光源 光谱学家法塞尔和格伦菲尔德用于发射光谱分析,建立 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AES); 70年代获ICP-AES应用广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