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液晶显示行业概况研究-发展环境、行业壁垒、经营模式

中国液晶显示行业概况研究-发展环境、行业壁垒、经营模式

中国液晶显示行业概况研究-发展环境、行业壁垒、经营模式(二)行业发展环境1、有利因素(1)市场需求旺盛且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液晶显示技术问世以来,首先应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等显示要求低的小型电子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展至电视机、电脑、手机、车载导航仪、数码相机等用量大、显示要求高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下游新需求的出现,液晶显示技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医疗器械及工业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拓宽了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

各类外延技术的革新也为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创造新机会,促使行业不断前进。

如触控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手机原有的键盘为主的输入方式,使得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从而带动了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电子、工业仪器、医疗器械及办公用品等也越来越多的使用液晶显示器,以满足其智能化、数字化要求。

未来,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智能化工业仪器等,都将触发显示平板行业的新需求。

(2)国内液晶显示行业产业链日益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供需链条需要产业上下游良好对接。

在液晶显示行业的下游,国内具备庞大的需求市场。

液晶显示行业的上游原材料厂商日益壮大,高世代玻璃基板建线投产,打破了美国、日本企业对玻璃基板的垄断;TFT、偏光片等液晶材料厂商发展壮大,使得国内液晶显示产业链上游逐渐完善。

上游材料的国产化,有利于提高中国显示产业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为国内中游的液晶显示屏和模组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3)可预期生命周期较长作为平板显示器的主流产品,液晶显示器因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已成为各类工业设备、家电用品、消费电子品主流的显示技术。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液晶显示器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在平板显示器中,其它类型的显示器由于技术、性能、成本等原因,其应用面相对较为狭窄,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难以影响液晶显示器的主导地位,预计液晶显示器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4)产业转移的机遇液晶显示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聚集型产业,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既需要庞大的资本投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门槛,因此行业的集中度较高。

目前,全球液晶显示产业化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基本集中在东亚,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最具有代表性。

液晶显示模组生产中大部分环节需人工完成,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高,由于日本、韩国等国制造成本的增加,其竞争力逐步下降,为了降低制造成本,部分液晶显示产业逐步将生产向中国大陆转移。

2、不利因素(1)核心技术缺失及产业链完整度不够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液晶显示器制造大国,全球产能正在迅速向国内转移,但国内企业在关键原材料的生产制造方面仍然缺乏核心技术,暂时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外国企业仍然控制着主要中高端液晶显示器件和材料供应。

玻璃基板主要被美国康宁公司、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等垄断,液晶被德国默克和日本智索垄断,偏光片则被日东电工、LG 化学和住友化学垄断。

国内液晶显示产业的中高端原材料仍然依赖进口。

国内企业在上游原材料的议价能力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技术水平及生产管理要求提升较快消费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在为液晶显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对液晶显示行业的设计、加工、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供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消费电子产品的个性化、新颖化、快速迭代趋势日益明显。

此外,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汽车等领域定制化趋势愈加明显,配套的液晶显示屏的定制需求也更加明显。

液晶显示企业必须不断完善研发设计流程和提高设计能力,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业化速度,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合理安排产能、产量,才能紧跟下游行业的需求。

行业内企业,如果在技术水平及生产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将面临业务萎缩及淘汰风险。

(3)行业利润率下行长期来看,受技术持续进步和行业竞争的影响,各种终端电子、电器产品的价格存在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上游液晶显示器件及模组的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行业利润率存在下行的风险。

为应对这种趋势,显示器模组制造企业一方面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降低原材料消耗,控制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必须紧跟市场方向,抓住客户的新需求,快速、有效地推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新产品,不断用高利润率的新产品维持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5)营运资金要求较高,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液晶显示企业需要较多的资金购建固定资产、采购原材料、进行研发投入、引进人才等,规模越大对营运资金的要求也越高。

目前,国内液晶显示行业公司融资渠道受限,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借款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行业壁垒1、综合技术壁垒液晶显示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多学科融合、工艺流程复杂及生产制造条件要求高等方面。

从基础理论来看,液晶显示屏与模组的生产制造技术综合了光学、微电子、化学、机电、材料等多种学科技术成果,呈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从工艺流程来看,其制造工艺流程复杂、精细,包括图形制作、取向层制作、空盒制作、液晶注入、COG 邦定、精细制造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和控制技术;从生产制造条件来看,其生产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洁净生产车间,以及大量具备长期生产经验的工人和大批掌握光学、半导体、电子、材料、化学化工、自动化控制等领域专业知识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团队。

只有在技术、工艺、团队与设备经过长期的积累、培育、融合,形成有机体系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入液晶显示行业。

2、市场资源壁垒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屏及模组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消费电子、车载设备等消费类产品和医疗仪器、工控仪器仪表等专业类产品中。

消费类产品个性化特征明显,更新换代较快,种类、规格、款式多样易变;专业类产品应用条件不同,规格、参数、性能差异较大,因此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一般为定制化生产。

获得订单是启动生产的前提,客户资源对行业内生产中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的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游客户一般规模较大,重视产品质量控制与品牌建设,对液晶显示器供应商的技术工艺实力、品质管理、供货能力、响应速度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供货、测试、磨合、筛选,才能建立互信并逐渐追加订单。

下游客户更换合格供应商的成本较高,在双方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后,除非质量或价格发生较大变化,下游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因此,获取并积累核心客户群及市场资源是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

3、生产管理壁垒液晶显示屏及模组下游市场需求个性化、差异化明显,定制化生产是行业内主流生产模式。

定制化设计生产涉及需求对接、设计开模、样品制作、采购配料、生产装配、检测包装等环节,协调要求较高。

液晶显示屏及模组是其终端产品的重要部件之一,生产企业需要与下游厂商的生产组织相协调,必须保证持续稳定的供货能力。

为保证同时满足众多客户对不同型号产品的订单需求,液晶显示生产企业既要预备较为充分的产能,同时须考虑产能闲置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生产管理、产能调配及客户关系管理构成进入本行业的隐性壁垒。

4、规模和资金壁垒为保证充足的产能,液晶显示企业需要留存一定原材料,对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液晶显示行业国内外客户大多为大型知名企业,获取其订单须经过多方面认证,要求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这就要求生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超洁净生产环境建设、研究开发与营运周转。

因此,进入液晶显示行业面临规模和资金壁垒。

5、产品品质认证壁垒出于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考虑,世界各国都对电子元器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品质认证标准,特别是环保标准是液晶显示企业的关注重点。

例如,欧盟发布了实施环保法令RoHS,企业的产品必需取得进口国的产品环保、安全、质量认证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为达到品质标准,企业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并配备专门人员,向各进口国申请认证并维持认证。

由于发达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更新频繁,新的认证项目不断推出,给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口到日韩、欧美增加了技术障碍和绿色障碍,给企业带来维持认证的额外成本。

因此,取得目标市场的产品认证成为新企业进入本行业的重要障碍。

(四)行业经营模式1、定制化生产由于液晶显示屏和模组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产品多样性、多规格性、非标准化特征较为明显,技术实力强的企业一般按照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和配置生产工艺,订单生产通常为“以销定产”。

这类企业专注于显示模组的深加工环节,对液晶屏、偏光片、背光源、芯片和电路板等原材料和辅材采用外购方式,生产出的液晶显示屏和模组面向下游制造企业或经销商销售。

定制化生产经营模式对上下游关系的稳定有着较高要求,考虑到液晶显示屏生产流程较长、分工较细,且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终端成品,因此其设计及生产过程需要与上下游厂商保持频繁的互动。

从上游材料、中游面板及模组到下游应用产品,均呈现出高度定制化、供应商及客户较为稳定的特点,稳定的上下游关系对液晶显示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链经营随着下游客户需求模块化、方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具有技术及资金实力的液晶显示企业开始向上下游延伸,实行产业链经营,从供应液晶显示屏、到显示模组,直至提供方案性一体化的产品。

资金雄厚企业将上游触摸屏并入显示屏和模组业务,形成触控显示行业的整条产业链。

行业内企业大多兼具TN/STN 和TFT 模组的生产能力,可向下游客户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产品。

随着人们对彩屏需求、质量要求的提升,TFT 模组逐渐向高清高亮、宽视角、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并加速向工控仪器仪表、医疗器械、车载显示等应用领域的渗透,提供结构、功能更完善的显示解决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