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知识点一、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3.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4.以土砾凸者为邱。
(邱,同“丘”,土山)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6.土人为之傍不肯。
(傍,同“旁”,旁边)7.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佩服。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9.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10.止有剩骨。
(止,同“只”)11.止增笑耳。
(止,同“只”)二、“之”字句:1.而置之(代词,它,指尺码)其坐。
2.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
3.而忘操之。
(代词,它,指尺码)4.反归取之(代词,它,指尺码)。
5.何不试之(代词,它,指鞋)以足?6.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代词,它,指剑)。
7.心之(代词,这样的)所向。
8.昂首观之(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代词,它,指这样的景观)强。
9.观之(代词,它们,指二虫斗这样的景观)正浓。
10.则以钳搏之。
(代词,它,指子方虫)11.土人为之傍不肯。
(代词,它,指旁不肯)12.钱帅登之。
(代词,它,指木塔)13.乃以瓦布之。
(代词,它,指木塔)14.便实钉之。
(代词,它,指木板)15.学而时习之。
(代词,它,指知识)16.诲汝知之乎。
(代词,它,指孔子的训言)17.知之为知之,(代词,它,两个“之”都指代事物)不知为不知。
18.默而知之。
(代词,它,指所学的知识道理)19.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它,指不好的方面)20.复投之。
(代词,它,指前狼)21.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22.至之(动词,到)市。
23.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
24.春冬之(助词,的)时。
25.密使其妻见于皓之妻。
(助词,的)26.问塔动之因。
(助词,的)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8.是吾剑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从追。
2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30.其虫旧曾有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31.久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三、“其”字句:1.先自度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足。
2.而置之其(代词,自己的,指郑人的)坐。
3.其(代词,他的,指楚人的)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代词,那)舟。
5.从其(代词,他,指楚人)所契者如水求之。
6.必细查其(代词,它的,指渺小微物的)纹理。
7.使其(代词,它,指蚊子)冲烟飞鸣。
8.常蹲其(代词,自己的,指“我”)身。
9.神游其(代词,幻想的这一景象中间)中。
10.其(代词,这中间,指白帝城和江陵之间)间千二百里。
11.,悬泉瀑布,飞漱其(代词,这中间,指高山怪柏之间)间。
12.其(代词,它的,指像狗蝎的虫子)喙有钳。
13.其(代词,这种虫)虫旧曾有之。
14.患其(代词,它,指塔)塔动。
15.密使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妻见于皓之妻。
16.匠师如其言。
(代词,他,指于皓)17.人皆服其(代词,他,指于皓)精炼。
18.择其(代词,他的)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的)不善者而改之。
19.恐前后受其(代词,它,指狼)敌。
20.场主积薪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中。
21.屠乃奔倚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下。
22.其(代词,另外)一犬坐于前(。
23.一狼洞其(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中。
24.欲将隧入以攻其(代词,他,指屠夫)后也。
25.屠自后断其(代词,它的,指狼的)股。
四、“者”字句:1.郑人有欲买旅者(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的人)。
3.从其所契者(的地方)如水求之。
4.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其不善者(……的方面)而改之。
5.故渔者(……的人)歌曰。
五、“而”字句:1.而(承接,然后)置之其坐。
2.而(转折,但是)忘操之。
3.而(转折,但是)剑不行。
4.舌一吐而(顺接,就)二虫尽为所吞。
5.乃以瓦布之,而(转折,但是)动如初。
6.学而(递进,并且)时习之。
7.人不知而(转折,但是)不愠。
8.温故而(顺接,就)知新。
9.学而(转折,但是)不思则罔,思而(转折,但是)不学则殆。
10.敏而(递进,而且)好学。
11.学而(递进,并且)不厌。
12.择其善者而(递进,并且)从之,其不善者而(顺接,就)改之。
13.后狼止而(转折,但是)前狼又至。
14.骨已尽矣,而(转折,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狼亦黠矣,而(转折,但是)顷刻两毙。
六、“以”字句1.何不试之以(用)足?2.徐喷以烟。
(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把……当作)4.以虫治虫。
(用)5.则以钳搏之。
(用)6.岁以大穰。
(因此)7.乃以瓦布之。
(用)8.贻以金钗。
(把)9.孔文子何以(为什么)谓之文也。
10.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11.投以(把)骨。
12.以(用)刀劈狼首。
13.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也。
14.盖以诱敌。
(用来)七、“为”字句1.项为(因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3.悉为两段。
(成为)4.可以为(成为)师矣。
5.知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就是)不知,是知也。
八、“也”字句1.宁信度,无自信也。
(表陈述)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表感叹)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比较)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表陈述)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表感叹)6.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表判断)九、“自”字句1.先自(自己)度其足。
2.无自(自己)信也。
3.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
4.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5.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六幕相持,自(自然)不能动。
7.有朋自(从)远方来。
8、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
十、“故”字句1.故(因此)时有物外之趣。
2.未布瓦,上轻,故(所以)如此。
十一、“乃”字句。
1.乃(才)曰:“吾忘持度。
”2.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
3.乃(才)悟前狼假寐。
十二、“于”字句:1.其剑自舟中坠于(在)水。
2.又留蚊于(在)素帐中。
3.于(在)土墙凹凸处。
4.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6.其一犬坐于(在)前。
十三、“方”字句。
1.方(正)出神。
2.方(才)两三级。
3.方(正)欲行。
十四、词类活用:1.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数十。
2.虽乘奔(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3.狼不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4.其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
十五、古今异义词方↗古 : 正在岁↗古 : 年成↘今 : 方向↘今 : 岁数驱↗古 : 追赶敌↗古 : 攻击↘今 : 驱使↘今 :敌人复↗古 :又↘今 :复数十六、名句翻译:1.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
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3.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因此时常有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吞下去了。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8.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翻译:半个月以后,子方虫都被消灭了,年成得以大丰收。
)9.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精熟。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十七、古诗名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辛弃疾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9.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