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分析心理学视角解析——Pi到底是谁——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西格夫里•萨松“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
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
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若不制服自己的心,就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圣经》(箴言 25:28)“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
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昨天下午看了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很多人一样,在片名、海报还有3D效果的宣传背景下,意识中将这部电影归类到了奇幻冒险一类中。
我对3D视觉大片的效果一直没有太大的感受性,因为近视再加3D眼镜,让我每次看的很是受累。
但就个人整体感觉而言,电影效果还是非常炫目的——的确很奇幻。
虽然电影剧情没有非常大的波动,但在摄影和特技的承合烘托下,还是让我感觉非常震撼。
剧情交代,若看过此片,这里可以直接跳到下个分割线。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并前去拜访,在与Pi的互动回忆中开始了剧情的步入。
Pi是成长在印度的一名少年,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在少年时期建立了3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Pi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这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
在Pi17岁那年,他的父亲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并在那里卖掉动物园里的动物,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一家人还有他们的动物登上了去往加拿大的轮船。
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和拥有佛教信仰的东方水手。
不幸的是,他们的轮船在暴风雨中沉没,除了Pi,所有的人都遇难了。
随后便开始了Pi的“奇幻漂流”。
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
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
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
接着,17岁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便开始了,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凶猛的老虎理查德-帕克的故事。
自知暂时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
7个月中,他参照救生艇中的求生手册,以及艇中的补给,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
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
在Pi 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
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
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竟是个食人岛。
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步入到茫茫的丛林中消失了。
在Pi获救后,轮船所属的日本企业来向他调查沉船事故的经过。
Pi向他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但是他们却无法相信。
他们希望Pi讲一个没有奇幻小岛,没有动物的,“真实”的故事。
故事发展到这里,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与动物的纠结求生历险记。
但剧中当Pi为了应付日本企业调查而杜撰出第二故事之后,电影过往中的那一个个带有意像呈现的镜头便被赋予了意义。
另一个看起来血淋淋且残酷无情的故事也被Pi讲述的了出来(虽然电影中没有在去描写)。
用来应付检查的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他说其实救生艇上没有动物,只有那个法国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还有Pi和他的母亲。
水手断腿感染,眼看没救,厨子便杀了水手并吃了他。
Pi的母亲怒斥并打了厨子。
厨子非常的生气,将母亲杀死。
Pi非常的恐惧,最终在忍无可忍下杀掉了并吃了厨子。
最终他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
但是当那位找寻灵感的作家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却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那位作家,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作家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故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已经开始自己意识到了,Pi讲述的第二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
导演还让拜访Pi的作家再次发问强调以一一对应: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
我之前已经谈到,当第二个故事讲述之后,整部电影之前所有的意象和伏笔便开始解析呈现出来。
似乎在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正发生的:1、大船遇到风暴,当Pi跳上救生船之后,在中国船员用汉语大喊“斑马!斑马!”后,斑马掉进了救生船。
此处暗示中国船员的角色对应。
2、当Pi的母亲想换素的菜品时,厨子表现的极为恶劣戏谑,刚好符合鬣狗穷凶极恶的品性。
3、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后才找到救生船并在Pi的帮助下上船,并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帮助下上船。
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后,老虎才突然出现反扑了鬣狗。
这与第二个故事中Pi的母亲被厨子杀了之后Pi终于忍无可忍杀了厨子的出场顺序一致。
——————————电影在成年Pi对自己成长和特殊的冒险经历的回忆中展开。
出现了大量的古神话的故事,同时也借很多的意象象征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
那么影片中漂流的Pi又会是谁呢?电影中的Pi为何有3个宗教的信仰?我们知道,这在现实的宗教信仰中是绝不被允许的。
当求生的本能让我们放下一切的时候,信仰在哪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当生存被发展和欲望所替代时,信仰又是什么?所以整部电影传递给我一个反思:信仰到底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一种宗教内容,我们追求信仰的过程,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是局限在某种信仰的形式中(如:宗教式素食主义)因为信仰而信仰,还是我们自身内在心性的整合,那种超脱的安然与宁静。
当我们真正把信仰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时,我们是谁?我不敢妄下定论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单从我的视角出发,正如我标题所言——现实与“信仰”的共生兽性、人性到神性的升华。
Pi ——到底是谁?电影中Pi是信仰多种宗教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
但Pi的父亲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希望Pi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老爸信的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
电影中的父亲是现实与理性的象征,对Pi来说,是父性权威的象征。
影片的开篇很多部分体现出了现实对宗教信仰形式所传达的评判和讽刺(父亲的信仰观: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同时信不同的宗教就等于什么教都没信。
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孩子们,社会很复杂;船上厨子对于信奉宗教素食主义的Pi和母亲的调侃,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中国船员过来安慰Pi 全家时的说词: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
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当漂流中的Pi饿极之时,与猛虎相争摒弃信仰杀鱼而食)当Pi在危难之时,神并没有对他伸出援救之手(可能伸了,毕竟他没挂掉),于是Pi对神产生质疑,并开始相信父亲所说的话。
就此理解的话,影片中的现实与信仰不是冲突的吗?那为什么最终Pi还是选择了信仰,这个信仰到底是什么?还记得之前俩个故事的角色对应之后,Pi所对应的角色就是那只老虎。
那么影片中的Pi又会是谁呢?这个讲故事的Pi又是谁呢?现在看来,这个Pi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是这“奇幻漂流”的产物,是电影中一切故事的产物(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是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答案—— Pi是一个从兽性和人性中挣脱出来,最终回归到神性的自性化的结果(自性化: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
荣格在一次回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
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
”上帝便是自性的原型之一)所以最终的Pi是一个真正经过内在自我整合的人,一个具有神性的人。
这种神性便是在他漂流中克服最强烈冲突之后带来的升华,同时这种特质也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身处在电影中的某个阶段,而Pi却经历了生命的洗礼,得到了人性的升华。
无论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甚至是这部电影的原著。
这些故事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不管用血淋淋的现实去定义还是用和谐的奇幻漂流去定义,都是局限的,都只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因为最终讲述些故事的,是那个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Pi。
在分析心理学意象中,老虎是万兽之王,凶猛残暴,攻击是他的本能。
电影中老虎代表了Pi人格中兽性的一面,也是他本我驱动的冲突一面,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一面(电影中老虎被披上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象征着人类自我中被压抑和掩盖的原始兽性一面;而在西方语境里,这个名字也常与漂流、食人、自相残杀等暗喻联系在一起);而那个小Pi以及漂流者Pi便是讲述者Pi中的人性(自我)部分(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电影中用他来代表人性,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投射——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这个自我是成长发展的,后面我们将会讲到);讲述这俩个故事的成年Pi便是达到自我整合后神性(自性化)的Pi。
是我们人性成长超越后最终无限靠近的结果。
所以整个漂流的过程,就是Pi克服最强烈心理冲突并最终整合自我达到自性化的一个过程。
最终Pi选择的信仰是他不断追寻和靠近圆满的一个过程。
电影中出现三次毗湿奴,三次出现莲花。
在印度教里,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Mahesh,毁灭者)三位一体。
传说中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莲花里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
这里的三位一体非常重要,这代表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就像我们主题说的那样,现实与信仰是共生的,兽性到人性最终到神性是升华的结果,这三者是一体的,是共生在我们心中的。
我想电影中毗湿奴便是Pi人格层面中自我的部分。
也正是在毗湿奴指引下Pi 找到了基督(自性的原型),找到信仰并开始追寻。
传说中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就像Pi离开那个小岛时,回头张望,画面是一个女人躺在空灵的海面上。
而莲花则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毗湿奴在莲花中孕育梵天并创造了世界)电影中Pi喜欢的女孩子(阿南蒂)在舞蹈中的手势也是莲花,并且这莲花象征着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