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 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 参考答案

电大 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 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221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中国文学通论(2) 试题2008年7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在20世纪初,“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两股文学思潮是同时存在的,并以“启蒙文学”为核心形成了“”。

2.从1898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始终是这时期文学最具普遍意义的重要特征和中心主题。

3.胡适的《》一文引发了一个小说和戏剧创作的“易卜生热”。

4.“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共同为后来的“”承担起了开路先锋的重任。

.5.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上的突破。

6.“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翻译者是林纾,又名——。

7.自抗战以后,中国文学就出现了“地区性”的特殊现象: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的文学,称为“国统区文学”,日本侵略军占领地区的文学,称为“——”。

8.新文学第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格律诗派”又称“”。

9.派又称为“现代派”,既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又因他们的确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0.“五四”小说表现出“写实”和“”两大倾向。

11.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

12.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可以称为“革命三部曲”。

13.的独幕剧《孔雀东南飞》,运用佛洛伊德学说,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寡妇情结”。

14.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派或“山西派”。

15.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

16.《金草地》是根据《》改写的。

17.评论家——称汪曾祺为“小悲小欢的写手”。

18.“回到事物本身”是文学的主张。

19.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

20.孙光明为救村里一个八岁的男孩而死,这一细节出自小说《》。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人括号中,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学( )A.“抗战文学”B.“内战文学’’C.“新中国文学”D.“文革文学”2.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步履最为艰难是( )A.小说B.散文C.诗歌D.话剧3.朱自清第一部专门的散文集是( )A.《踪迹》B.《背影》C.《欧游杂记》D.《伦敦杂记》4.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许地山C.郁达夫D.朱自清5.以自叙传小说的模式确立了中国20世纪抒情小说的最初样式的作家是( )A.郭沫若B.郁达夫C.庐隐D.冯沅君6.下列回忆性散文集,作者为孙犁的作品是( )A.俨牛棚”小品》B.《云梦断忆》C.《往事如烟》D.《晚华集》7.伤痕小说《班主任》的作者是( )A.卢新华B.金河C.张弦D.刘心武8.被诗评家张柠称为“词语集中营”的诗是( )A.《0档案》B.《你见过大海》C.《我和我》D.《第三代诗人》9.“周文祥”是小说( )的主人公。

A.《中国一九五七》B.《叔叔的故事》C.《革命时期的爱情》 D.《金草地》10.汪曾祺反复改写过三遍的小说是( )A.《老鲁》B.《职业》C.《受戒》D.《异秉》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内容切题,要点完整,表达流畅。

1.“五四文学”期间,散文成就最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穆旦诗歌《我》怎样表达了“残缺的我”的主题?3.反思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要求:概括准确,举例恰当,论述完备,逻辑明晰。

1.举例分析“狂人”形象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明汪曾棋小说《受戒》中对话描写的作用。

五、作品赏析(25分)要求:紧扣题旨,论述合理,举例恰当,文从字顺,有个人见解。

鲁迅的《伤逝》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描写了“出走”的女性,主题都是婚恋,但内涵并不相同。

赏析子君与自流苏两个女性形象,说明两篇小说在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试卷代号:221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中国文学通论(2)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说明:答案中凡出现错别字均不给分。

1.五四新文学传统2.启蒙3.易卜生主义4.文学革命5.题材6.林琴南7.沦陷区文学8.新月诗派9.新感觉10.抒情11.茅盾12.新生13.袁昌英14.山药蛋15.陈毅市长16.金牧场17.摩罗.18.寻根19.莫言20.在细雨中呼喊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说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C 2.D 3.B 4.A 5.B6.D 7.D 8.A 9.A 10.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说明:内容切题,要点完整,表达流畅。

错别字扣1分。

1.评分标准:第一,散文真正实现了“化传统”。

(1分)第二,散文作家队伍庞大。

(1分)第三,散文读者对象广泛。

(1分)第四,散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文体,与五四时期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最容易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接受,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现代传媒发展的推动和促进。

(2分)2.评分标准:《我》写出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残缺性”及孤独本性,是穆旦诗歌中现代意味最为强烈的一首。

(1分)全诗共四节,前两节通过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时间(“时流”)和空间(“子宫”),标明了“我”的被锁闭状态:“锁在荒野里”。

“我”不断挣扎,仍不能溶人历史和人群。

(2分)后两节通过“遇见”,表达了“冲出樊篱”的决心和向外发展的愿望,结果却是“更深的绝望”,并由此揭示出人的两难境地。

(2分)3.评分标准: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伤痕暴露了,那么是谁造成了民族与个人的创伤?伤痕文学把伤害罪名全都推给文革与四人帮的简单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尤其对那些亲历了整个伤害过程,被完全改变了命运的中年作家来说,伤痕文学的诉说显得过于简单和轻巧。

反思文学应命而生。

(3分)反思文学的产生,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一大批冤假错案的平反纠错,思想领域对极左路线的清算与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

(2分)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说明:概括准确,举例恰当,论述完备,逻辑明晰。

错别字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1.评分标准:狂人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2分)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举例略,4分)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举例略,5分)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2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2.评分标准:其一,通过对话,把小说主要事件“受戒”交待清楚。

(举例略,3分)其二,借对话写人物,活灵活现表现了小英子大方活泼外向的性格。

汪曾棋把少年男女的心思和朦胧的爱情,把握得丝丝人扣,而又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

(举例略,4分)其三,对话描写调节了小说叙述的节奏,并呈现生活本来面貌。

小说大部分采用了介绍性的叙述语调,介绍寺中和尚生活、小英子一家情况,在叙述中穿插细描。

叙述推进小说进展,展现风俗、环境总的特征,形成小说的背景与气氛,描写则对细节加以精雕细镂,使气氛与背景生动具体起来。

尤其是人物对话的描写,使介绍性叙述相对静态平稳的节奏,具有了动态流动的韵律。

(举例略,6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分)五、作品赏析(25分)说明:紧扣题旨,论述合理,举例恰当,文从字顺,有个人见解。

错别字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五个人见解酌情扣5—10分。

·评分标准: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与涓生同居在一起。

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在强大的社会势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因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

(举例略,10分)《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

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人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这种婚姻肯定靠不住。

因此,张爱玲的“娜拉”故事是探究人性的故事,是为了探究永恒的男女关系,而与“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社会问题关系不大。

如果说鲁迅还相信有“新的生路”,那么,在张爱玲看来,女性从来就没有新生路。

(举例略,10分)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从字顺(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