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导论

护理学导论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供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导论》教研组(2005年9月)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护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Nursing)课程号(代码):5020171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1.5学分学时:27学时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见后三、教学内容见后四、教材使用教材:《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辅助教材:《护理学导论》(第一版),潘孟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护理学导论》(第二版),冯先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五、主要参考资料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2.冯先琼,《护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胡月娟等,《基础护理—护理原理与技术》,台湾台湾华杏出版1991 5.李继平,《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8.李小妹,《护理学导论》,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9.F und ame nta l o f N urs ing,K ozi er,etl. M os by10.Hea lth an d P hys ica l A sse ssm ent, B ark au ska s e t. Mos by六、成绩评定理论考核占100%.《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教研室2005年2月附: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护理学的形成、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2.熟悉南丁格尔的事迹与贡献。

3.熟悉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及护理学基础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

4.掌握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5.掌握作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1.护理学的发展(1)护理学的形成(2)现代护理学的发展(3)中国护理学的发展2.护理学的任务、范畴、与工作方式(1)护理学的任务: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2)护理学的范畴:护理学的理论范畴、实践范畴(3)护理的工作方式: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综合护理3.护士的基本素质(1)素质的含义(2)护士素质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4.学习《护理学基础》的意义(1)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2)护理学基础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3)《护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和范畴【教学方法】讲授、提问与回答、讨论、录像。

【教学时数】本章共3学时,讲授2.5学时,讨论0.5学时,课余看录象。

第二章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成长与发展的定义和内容。

2. 熟悉人的自我概念的组成与重要性。

3. 熟悉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的主要内容。

4. 熟悉疾病对个体的影响。

5. 熟悉环境与治疗性环境的概念6. 熟悉凯利(Ke lly)的专业特征。

7.熟悉学习护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

8. 掌握人作为开放系统对护理的意义。

9.掌握人的基本需要。

10.掌握人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

11.掌握W HO对健康的定义。

12.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13.掌握护理的内涵。

14.掌握护理概念的三阶段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5.掌握整体护理的含义及实施整体护理的意义。

【教学内容】1.人(1)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人的基本需要(3)人的成长与发展(4)人的自我概念2.健康(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3)健康和疾病的关系3.环境(1)人的内外环境(2)人、健康与环境的关系4.护理(1)护理的概念(2)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3)护士在维持和促进健康中的角色(4)专业与护理专业5.学习护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与回答、讨论。

【教学时数】本章共4学时,讲授 3.5学时,讨论0.5学时。

第三章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熟悉系统的基本概念、属性及一般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2.掌握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及其对护理的意义。

3.熟悉塞利的压力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4.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框架。

5.了解艾瑞克森对人格发展的分期及各期的心理社会危机。

6.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中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

7.掌握奥伦自理理论的内容框架。

8.掌握罗伊适应模式中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的适应过程。

9.熟悉纽曼健康系统模式的内容框架。

【教学内容】1.护理学相关理论(1)一般系统论(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3)压力理论(4)成长与发展理论2.护理学理论(1)奥伦的自理理论(2)罗伊的适应模式(3)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数】本章共 5.0学时,讲授4.5学时,讨论0.5学时。

第四章卫生服务体系【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组织结构。

2. 了解医院的分类。

3. 了解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4.熟悉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组织功能。

5.熟悉社区的定义、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6. 熟悉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和要素7.掌握医院的任务。

8.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原则、内容及特点。

9.掌握健康新视野的实施内容。

【教学内容】1.我国医疗卫生体系(1)组织结构(2)组织功能2.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1)医院(2)社区卫生服务3.卫生服务策略(1)全球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初级卫生保健(3)健康新视野【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参观。

【教学时数】本章共3学时,自学,参观医院3学时。

第五章护士与病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角色概念及角色特征。

2. 了解护患关系的性质。

3.熟悉护士角色功能。

4. 熟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5. 熟悉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和护患关系的分期。

6.熟悉护士、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模式。

7.熟悉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及沟通的层次。

8.掌握病人角色特征、病人角色适应的异常行为、影响病人角色适应的因素及促进病人角色适应的护理措施。

9.掌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护士的要求。

10.掌握沟通的类型、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常用的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1.护患关系(1)护士角色(2)病人角色(3)护患关系2.沟通(1)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2)沟通的层次(3)沟通的类型(4)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5)常用的沟通技巧【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数】本章共3学时,讲授 2.5学时,讨论0.5学时。

第六章护理专业与法律【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法律的分类。

2.了解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 了解世界各国和中国护理立法概况。

4. 了解医疗事故的鉴定组织和鉴定组织的工作原则5.熟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和立法程序。

6. 熟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意义和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7. 熟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护理工作中常见导致过失的原因。

8.掌握医疗卫生法规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9.掌握护理立法的意义。

10.掌握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范围及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

11.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构成要件、分级、法律责任和导致医疗事故的常见因素12.掌握防范医疗事故的措施【教学内容】1.法律的概念(1)法律的定义(2)法律的分类(3)法律的本质和特征(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5)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及立法程序(6)医疗卫生法规的概念及基本原则2.护理立法(1)护理立法的意义(2)世界各国护理立法概况(3)中国护理立法概况3.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1)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范围(2)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3)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4)护理工作中常见导致过失的原则4.医疗事故的处理(1)医疗事故(2)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时数】本章共3学时,讲授 2.5学时,讨论0.5学时。

第七章护理程序【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护理程序的发展史。

2. 熟悉护理程序的特性。

3. 熟悉评判性思维的特点以及运用评判性思维的认知技巧。

4.熟悉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熟悉决策的基本原则。

6. 掌握护理程序的概念与步骤。

7.掌握护理程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8.掌握护理评估中资料的分类、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收集资料的步骤。

9.掌握护理诊断的定义与分类,种类与陈述方式,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以及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

10.掌握制定护理计划的过程。

11.掌握实施的过程与注意事项。

12.掌握评价的步骤。

【教学内容】1.概述(1)护理程序的概念(2)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3)护理程序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2.护理评估(1)资料的分类(2)资料的来源(3)收集资料的方法(4)收集资料的步骤3.护理诊断(1)护理诊断的定义和分类(2)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3)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与医疗诊断的区别(4)形成诊断的过程(5)书写护理诊断时的注意事项4.护理计划(1)计划的种类(2)制定计划的过程5.实施(1)实施过程(2)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6.评价(1)评价的步骤(2)评价与护理程序中其它步骤的关系7.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1)评判性思维(2)解决问题(3)决策(4)评判性思维与护理程序【教学方法】讲授、提问与回答、讨论。

【教学时数】本章共6学时,讲授5学时,讨论1学时。

-end-。

相关主题